12日,陆步轩走在北大校园里寻找当年的记忆
昨日(13日),陆步轩接受央视《看见》栏目柴静专访,为了让陆打开话匣子特地给他准备了啤酒
2003年7月25日,陆步轩正在为客户卖肉,这张图在本报刊登后,陆说:“别人都以为这位女顾客是我老婆,我老婆更年轻漂亮。”
2003年7月25日,陆步轩干了一上午的活,中午他妻子准备酒菜犒劳。因空间有限,饭菜就摆在床上
2005年5月29日,陆步轩被湖南卫视邀请去为大学生们做一期就职访谈
2011年12月16日下午,陆步轩在西安市长安区地方志办公室诉说出名8年来的经历和感受
2013年4月11日,陆步轩在北大演讲
如果百度搜索“北大才子街头卖肉”的关键词,出来的一定是陆步轩,过去他的经历已经不用多说,作为一个陕西人,此刻站在记者面前的他,略比实际年龄显得苍老,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现在头发也白了,胡子也白了,人老了。”仔细观察他的容貌,已有太多岁月痕迹,这些痕迹里有沧桑,有挫折,也有满足。
印象
这10年仍遗憾未实现抱负
从2003年到2013年,陆步轩过得好吗?用他的话来说,“我过得很好,现在不愁吃,不愁穿,家庭幸福,孩子健康。”他说,“2004年调入长安区档案局,工作很轻松。直到2010年才开始有点忙,因为要出书,也因为结交了下海经商的校友,开始自己忙碌的人生。”
这10年对于陆步轩是特殊的10年,因为他终于拥有了一个体制内的工作,终于进入政府机关工作。作为一个文科生,陆步轩说自己的梦想始终是成为一个“大家”而不是一个“将才”,他认为大家是有思想的,创造性地工作,“将才”只是一个干活的。然而,时至今日陆步轩想做一个文学研究者的人生定位并没有完全实现。虽然已经成为公务员,已经出书,可记者陆步轩平静的表情下,承载的更多是没有最终实现人生既定目标的遗憾。
与陆步轩对话,记者感受最深的是坦诚,有什么,说什么,想什么,说什么,保持一个学文者的潇洒,同时也带着所有文化人对现实不满的情绪,但这种情绪被陆步轩很好掩盖在了平静神情的背后。
陆步轩是矛盾的,矛盾于作为北大学生,毕业后没有一马平川的前程,却由于自己的个性和种种社会因素,没有进入较好的单位。回忆起毕业时找工作的困难情景,陆步轩仍然历历在目。但是对于现实安逸的生活,陆步轩却难以想起太多事情。
对话
这10年认识到做哪行都行
当记者问到这10年有什么最难忘的事情时,他的回答却是,“我已经忘了我经历的是什么。”
华商报:你认为现在看来,作为北大学生,北大究竟给了你什么?知识?平台?背景?
陆步轩:北大给了我荣誉,没有北大,我卖猪肉也不会有人关注我。
华商报:现在回忆起过去卖猪肉的经历,你怎么看?有后悔过吗?
陆步轩:后悔有用吗?20年前,如果我有选择,能不卖就不卖。这是过去的观点,但现在社会环境变了,人们的观念变了,对我的看法也变了。
华商报:现在来看知识和金钱究竟哪个更重要?陆步轩:我现在这个年龄,生活最重要,其他都不重要了。现在已经什么都不缺了。
华商报:未来最想做什么?
陆步轩: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年近半百,期望做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回馈社会。
华商报:作为你的师弟师妹,如果现在还有人从北大出来,去卖猪肉,你会怎么看?你对当代年轻人有什么建议,在择业上?
陆步轩:现在我觉得,做哪行都可以,但是要记住两句话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无论哪一行都会做出成绩,只要努力做,事在人为嘛,但是年轻一代要有耐心和信心,不要遇到一点困难就倒下,要明白无论什么事情,只要坚持去做,总会有成功的一天,千万不能灰心。还有就是现在社会的大环境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变了,对于大学生自己出来创业的舆论评价,已经和20年前完全不一样了。
思考
时代变迁下的特殊人物
陆步轩,一个时代变迁下的特殊人物,一个最高学府学子为寻找生活的真实故事,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个人原因,想成为文人的陆步轩被迫转型成为了一个商人。我们无法评价他转与不转之间的好坏,但是陆步轩的经历,也是一个时代环境变化发展的典型缩影。20年前,陆步轩的故事引发的更多是不解和抱屈的声音,而现在,陆步轩故事或许已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故事。他告诉我们工作无贵贱,劳动就光荣。
通过陆步轩的故事,我们对社会价值观判断有了新的思考。对人生、对生活,我们都应该以包容、积极向上的态度来面对,这也是我们关注陆步轩的真正原因。本报驻北京记者顾哲瑞
素描
想去北大食堂吃顿饭重温一下学生时代
距2003年陆步轩首见报端,已过去10年。在我们正要对他进行回访之际,他因受邀回北大做创业经验介绍以及接受央视采访,再一次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而为了完成10年回访,这期间,记者也一直追着陆步轩。
因为媒体的报道,出身农家的陆步轩成了名人,也成了大忙人。要当顾问、写地方志(今年要写36万字的地方志)、要讲课……但这几天的跟踪采访下来,记者发现陆步轩淳厚、朴实、简单的本质没变。
出门行李简单,只带一个小包,包里放了香烟和火柴、手机充电器。
走路有典型的关中男人特色,背微躬,步子大而快,略带外八字。有人递给名片,总是仔细地撩开夹克,把名片装在夹克的内上口袋里。
喜欢喝酒抽烟,酒每天三两,烟每天2包,一般是10元一包的“白沙”。这次来北京,他带了好猫和芙蓉王,都是20多元一包的“好烟”,“这是别人送的”。
刚一出机场,他就摸出了一根烟迅速点上。用他的话说:“这一辈子没别的爱好,就是抽个烟,喝个酒。”
与陆步轩在一起的几天里,真切地感受到了他的变化。他对媒体坦诚相待,不像10年前那么紧张与不安。
在北京的这几天,陆步轩念叨了4次想去北大学生食堂吃顿饭的话题。他也知道,现在和20多年前他上学时不一样了,以前打饭是自己拿着碗筷,吃完饭自己洗碗,现在都是清一色的盘子,吃完了就不用管了。饭菜的数量和品种也多了很多,但他就是想重温一下学生时代的感觉。因为学生食堂需要凭卡就餐,最后只好在北大里面一个相对高档一点,可以用现金点餐的餐厅勉强了了心愿。
看到学校里一对对的情侣,记者问他:“当年谈对象没有?”老陆有点害羞地说:“没有,那个时候学校禁止谈恋爱啊。”
本报特派北京记者陈团结/文陈团结李杰宁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