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24小时即时新闻

承德扶贫产业推进会 今年实现10万人口脱贫

来源: 河北日报  
2013-04-12 15:43:42
分享:

  近日,承德召开扶贫产业推进会,不仅提出确保今年实现10万贫困人口脱贫,到2015年全市贫困人口数量减少50%以上的脱贫目标,而且首次提出将经济林产业作为承德扶贫攻坚的主攻产业。

  作为京津生态屏障地区,承德的发展曾经长期苦恼于如何摆布谋发展与保生态的关系。而今,他们解放思想,跳出以往的思维定势,将二者选其一的单选题,变为统筹兼顾的多选题,通过大力发展经济林、旅游等产业,积极谋划新型工业项目,开辟一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解放思想找准发展路子,树立低碳、循环、绿色经济理念,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4月3日上午,春日的阳光照在地处燕山腹地的兴隆半壁山镇车道峪村。村支书赵久广正在被称为“摇钱树”的千亩富硒苹果园察看,今春多风少雨,果园哪天不看上一遍,他心里就不踏实。赵久广告诉笔者,近年来,他们在山上打井修渠,栽种新果树品种。2007年成立了富兴苹果合作社,如今生产的富硒苹果畅销京津,并打入国际市场。合作社辐射周围6个乡镇,入社农户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多元。

  然而,就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车道峪还是一个穷村,年人均纯收入在800元左右徘徊,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车道峪村穷山窝,满山石头光棍多”。村里缺少耕地,而且限制工业开发。村民们不相信“兔子都不拉屎”的荒山坡能长出“金元宝”,认为靠山吃山路子走不通。

  那时,不光是车道峪,整个承德都面临类似的窘境。

  承德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典型的农业市和山区市,贫困人口占农业人口的30%还多。

  恶劣的自然环境更让这种状况雪上加霜。早些年,承德局部地区出现永久性沙化,成为京津沙尘暴的主要沙源。伴随着京津风沙源工程实施,艰巨的生态建设任务一度如同无形的枷锁,让承德放不开手脚发展经济。为全面治理风沙和水土流失,部分区域作为生态涵养区限制工业开发、禁止放牧……

  如何摆布好保生态与谋发展的关系,成为长期困扰承德的难题。

  新一轮的扶贫开发需要新一轮的思想解放,旧的思维模式开始破冰:生态与发展不是对立而是统一的,实现“青山绿水”并不等于放弃“富民强市”。承德决策者认为,过去开发矿业的老路走不远,也走不通,要以低碳、循环、绿色经济理念为指导,把生态屏障建设与生态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既要收获满眼青翠,成为华北最绿的地区,也不能再让群众过着“住旧房、没新娘、种棒棒、晒太阳”的苦日子。

  依托山多林密的实际,经济林产业开始成为扶贫攻坚的“主角”。承德市委书记郑雪碧提出,要把发展以林果业为主的经济林产业放在综合提升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高度,作为农民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基础产业。据了解,今年承德安排人工造林53万亩,其中经济林就达27万亩。

  承德构筑的“5+2”现代产业体系,其中优先发展的文化旅游服务业、新能源产业、食品医药加工业,同样秉承了生态和发展兼顾的理念,引导百姓走向发家致富的康庄大道。

  以发展旅游等服务业带动产业结构调整,让群众腰包鼓起来,让政府口袋满起来

  4月4日,清明小长假第一天,隆化县七家镇温泉村车来人往,笑声不断。村民赵志奎家8张床位被来自北京的王姗姗一行抢订一空。中午时分,妻子刘桂荣开始为客人准备“豆腐宴”。赵志奎也来帮忙,他放几块豆腐到油锅里边炸边算、边算边乐:“孩子他妈你看,一张床位30元、一顿正餐赚80元,小长假咱又能进账1000多元。”

  高兴的不止赵志奎一家,今年清明小长假期间承德旅游收获颇丰。据承德市旅游局局长王成军介绍,3天时间承德共接待游客15.06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07亿元,同比分别增加195.3%和233%。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服务业,是承德结合本身自然、地理条件,以市场为导向的战略选择。王成军表示,京津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生活节奏快,很多人渴望回归自然,休闲游特别是短途的周末休闲游是他们的需求。而承德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森林覆盖率55.8%,高于全省近三十个百分点,被誉为华北的“绿色明珠”,避暑山庄、外八庙等景点举世闻名,且毗邻京津,恰恰能提供满足需求的产品。

  乡村旅游是承德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撑。承德有针对性地推出了一批乡土气息浓郁的特色旅游产品,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用北京市民陈亚民的话说,咱想踏青,这里有城郊休闲踏青游;想泡泡温泉放松,则有温泉沐浴养生游;还有春耕秋收体验游、古村民居休闲游、山村渔家亲水游等一应俱全。

  近年来,承德高度重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出“百村千户万床”和“十百千”工程,及时出台财政奖励政策,并推进市、县、乡村三位一体的乡村旅游培训。同时,编印《承德乡村休闲旅游》一书,系统整合全市乡村旅游资源,将特色旅游村、星级示范户、省级乡村酒店、乡村民俗文化、饮食文化以及乡村休闲旅游线路等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整理、推介。

  得益于对市场的深入剖析和研判,承德向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大步迈进。王成军说,截至2012年底,该市已发展旅游型乡镇22个,占全市乡镇数量总和的10.73%,全市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的农户达3393家。2012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数量达29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亿元。旅游业正成为承德贫困山村脱贫致富过程中,颇具特色和发展活力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发挥后发优势,重点发展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高效农业与观光等产业,实现生态和效益双丰收

  四月的围场坝上冷风劲吹,笔者透过车窗看到,一个个乳白色的风力发电机矗立在绵延起伏的山丘上,风机叶片迎风缓缓转动。以蓝天白云为背景的风车,犹如美丽的牧羊女在舒展腰肢,为草原平添了几分妩媚。市发改委主任吴清海表示,包括风电在内的新能源产业,是承德保生态与促发展的结合点。

  对此,围场御道口村村民张振武也深有感触。

  “坝上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春天吹破玻璃瓦,秋天掀起犁底层。”张振武说,他们祖祖辈辈都被坝上的风所困扰。而现在,原来恼人的“白毛子风”,已变成“聚宝盆”。

  张振武热情地招呼笔者来他家做客,只见院子里几排太阳能光伏板整齐竖立。据了解,2011年国家电网公司在村里搞起了全国首个“农村电网智能风光储”项目试点,已顺利通过专家鉴定。农户通过太阳能和风力发出来的电,不但可以供自家用,剩余的还可以储存起来或卖给大电网。张振武说,家里发的电大部分都卖了出去,清洁能源成了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银行”。

  “发展清洁能源,既保障了农户用电需求,还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产生了较为可观的节能和环保效益。”国家电网围场分公司党委书记刘明星说,承德具有良好资源禀赋,风能、水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等清洁能源种类多样、条件优越、潜力较大,在全省乃至全国均属于资源丰富地区,具备规模化开发应用的条件。

  近年来,承德呈现出多种清洁能源齐头并进、竞相发展的良好势头,清洁能源建设总装机规模达到了426.1万千瓦。按照规划,到2015年,承德新能源发电总装机将达560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70%左右,其中第一个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建设项目建成投运,第二个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建设项目全部开工建设,风电装机达到350万千瓦,新能源产业实现增加值50亿元。

  作为京津上风上水之地,承德坚守生态环境底线会有所“失”,那就是限制工业开发。吴清海表示,不过,这针对的是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并不代表禁止工业开发。解放思想天地宽。他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承德反而具有后发优势,没有淘汰大量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转型负担,能够从容谋划高科技产业、文化旅游服务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兼顾生态保护和扶贫攻坚的产业发展。

  据介绍,承德举全市之力打造的张百湾、六沟、凤山等三个新兴产业示范区(聚集区),分别建在滦平县、承德县、丰宁满族自治县,重点发展高端生物制药、高端装备制造、文化创意、高效农业与观光等高新技术产业。今年,这三个园区将有26个亿元以上项目落地,没有傻大黑粗、不见烟囱林立。预计到2020年,园区营业收入可达到2000亿元、工业增加值1300亿元、税收150亿元,再造一个新承德。

  “这里有洁净的空气,清澈的河流,怡人的景色。对比一下其他城市的环境,怎能不心生羡慕。”4月5日,从承德避暑山庄参观出来的石家庄游客李建如是说。今年以来,华北部分地区很长时间都处于“十面霾伏”中,我省部分城市PM2.5的监测数据更是连日“爆表”,而承德除个别日子外,一直是晴空万里,独享一片蓝天白云。

  在承德市长赵风楼看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承德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对外开放的“金字招牌”。保护生态环境,守住青山绿水,留住蓝天白云,是承德实现科学发展始终坚守的底线。

关键词:脱贫,承德责任编辑:燕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