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社会万象

济南万人坑纪念碑 碍了谁的眼

来源: 钱江晚报  
2013-04-10 09:10:02
分享:

  昨天,《济南时报》一篇报道的标题令人费解:《山东济南“万人坑”或成楼盘日本老兵无处叩拜》。1940年至1945年,侵华日军在山东济南现试验机厂厂区内留下一座“万人坑”,曾经挖出过大量尸骨。中日建交后陆续有日本老兵来中国祭拜当年被杀戮的遇害者。日前“万人坑”遗址连同厂区土地将要被开发成商业住宅,开发商觉得纪念碑太碍眼,派人清走了。日本老兵很可能再无机会祭拜“万人坑”。

  费解之处是:这些日本人很需要这块纪念碑,而我们中国人似乎不需要它;所以担心日本老兵无处叩拜,而不担心中国人无处祭奠?

  报道说,在济南试验机厂看门人老杜印象中,几乎每年的清明节都有日本侵华老兵来此下跪、上香、叩拜,一跪就是大半天。他们来中国祭拜,不可能是日本政府派他们来的;他们自己若不想来,中国人也不可能让他们来。他们为何而来?为谁而来?是否可以这样回答:他们为他们自己而来,为谢罪、忏悔而来,为求得内心安宁而来,为复苏的人性而来,被他们内心的需求推动而来。

  一般而言,作恶者才害怕看到自己的罪证,但是,这些日本人却年年要来。直面罪证,直面自己的罪恶,才能防止人再次变成野兽;所以他们需要万人坑遗址。就这样,1972年9月中日建交来的四十多年里,这个远在中国的万人坑遗址,渐渐成了他们自身的一部分,成为他们心灵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开发商因纪念碑太碍眼派人把碑清走”——不愿意看到万人坑纪念碑倒是中国人。难道中国人不需要祭奠被侵略者残杀的前辈同胞?在安倍当局试图为侵略历史翻案的时候,我们反倒不需要这个历史的物证了?中国一直是以历史悠久为自豪的,一直有修史的传统,讲究以史为鉴,但是,为什么在现实中历史往往得不到尊重呢?如果我们缺乏恰当的历史态度和历史理性,我们就没有能力发现历史与今天之间的血脉,历史为今天的生活输送养分的通道就会被阻隔,历史就只能存在于过去,尘封于书本、书库中,只能是死的历史,不能成为“当代史”,不能对今天的人们有所助益。

  前些天,看到网上有个帖子,质疑“鲁迅为什么从来不骂日本人”,反而跟日本人做朋友。不骂日本人,作为中国人,就是态度、立场有问题,是“政治不正确”。其实,《友邦惊诧论》、《今春的两种感想》等文章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了鲁迅对日本侵略者的态度。只是,鲁迅写文章的目的,不是为了表态,而是说明应该珍惜中国青年的生命,不作无谓的牺牲。鲁迅要告诉人们的,恰恰是把“抗日”当招牌挂而被日军所杀的悲剧;但今天仍然有人觉得“表态”比生命——当然是别人的生命——更重要。我们的“表态文化”太发达了,发达到可以抑制其他更高、更重要的价值。

  我们把很多东西当作“表态”的工具,包括济南这个万人坑及纪念碑。不需要表态的时候,这个工具就没有价值了。没有内心参与的“表态”,其实是表演,鲁迅称之为“做戏的虚无党”,是随时可以变换脸谱、改变立场的。济南万人坑及纪念碑也可以拿来做戏的,要演抗日的戏,就把它捧出来;要演“开发”的戏,就把它请(清)走。纪念碑落到要被“清理”的地步,不正好说明它过去被保留下来,仅仅是装了一个“纪念”的样子,早已在人们的意识中被“清理”了?这也意味着这段痛史已经没有刺痛人们的效用了,这是不是在“表态文化”中浸润得太久,对痛苦的记忆和感觉都麻木了?

  在中国的济南以外,没有人跟这块纪念碑有直接的关系,似乎移到哪里都不合适。在中国之外,这些日本老兵看重这块纪念碑;如果把纪念碑赠送给这些日本老兵,他们肯定会妥善保存,以后哪一天我们也觉得纪念碑有价值了,或者想祭奠了,就去日本祭奠好了。但是,估计工厂看门人老杜不愿意把纪念碑送到日本去。他听说开发商要“清走”纪念碑,就把碑石埋在了地下。但是,一个或几个老杜,说了能算吗?

关键词:万人坑,纪念碑责任编辑:燕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