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速读中国

清明祭扫回归自然 超五成网友反对清明污染浪费

来源: 人民日报  
2013-03-31 09:27:27
分享:

南京中山陵。人民视觉

江苏南通一位市民以描红墓碑文字的方式祭奠亲人。人民视觉

河南洛阳朝阳陵园,手捧鲜花祭拜亲人的市民。人民视觉

南京察哈尔路小学的学生,在雨花台参加纪念先烈活动。人民视觉

  清明将至,追宗祭祖,体现了中国人重视亲情、慎终追远、敬重祖先的心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精神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目前,各地丧葬方式和祭扫方式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

  海葬,海鸥海风永相伴

  3月24日,天津王女士一家3口,怀着沉重的心情,手捧公公的骨灰,伴随着花瓣,缓缓撒向大海。

  王女士告诉记者:公公生前就有这个愿望,百年之后将骨灰撒向大海,既节约土地资源,又为子女解除后顾之忧。

  鲜花浪花相随,海鸥海风相伴,在碧海蓝天中,撒下亲人骨灰,寄托永恒哀思。

  海葬,骨灰撒海,是一种文明节俭、低碳环保的绿色生态节地葬法,既节约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又减轻了群众丧葬负担,还缓解了清明期间过度集中祭祀的压力,为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自1990年以来,天津海葬已成功举办175期骨灰撒海活动,直接参与家属两万余人,接待咨询群众10多万人次,广大民众思想观念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

  “碧海滔滔葬灵骨,水天相连寄哀思”。目前,天津海葬辐射范围已影响到京冀鲁豫、陕甘晋皖、蒙藏新疆等十几个省市区的各界人士。

  从2009年起,广州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免除了群众参与骨灰撒海活动所需费用,并出台《广州市骨灰撒海奖励补贴办法》。自今年1月1日起,去世者的骨灰参与撒海活动的,由政府奖励其家属或委办人1000元。

  上海飞思海葬服务部经理郑继雄说,初步估算,海葬推行至今,已为上海节约了60余亩土地,同时也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清明、冬至期间的祭扫人流。

  海葬,是全新的“入土为安”。郑继雄说,逝者的骨灰撒到海里并不会随水漂流,而是会迅速下沉,没入海底的沙石中,在不占用后人有限土地资源的同时,实现了全新的回归自然,但凡有水的地方,都可以成为家人祭扫和凭吊的场所。

  树葬,树木泥土永相随

  苍松翠柏树下的草坪上,静卧着一方汉白玉的灵牌,灵牌上镌刻着逝者的姓名或是“永远的思念”,四周撒满了黄色的菊瓣,下面摆放着百合花,数缕阳光从树隙中照射下来,松风阵阵、鸟鸣声声,这就是武汉龙泉孝恩园的树葬林之一的美国松树林。

  “当一个人树葬之后,其所依葬的那棵树木将成为逝者的象征,让生命延续,亲人能看着它慢慢长大。小小的卧碑都掩映在树丛之中,没有一般墓区层层墓碑的阴森感,仔细观看,可以看到墓碑都根据逝者的身份有着不同的艺术造型和文化内涵。学者的墓碑是一本打开的书;法官的墓碑是一个天平;军人的墓碑是一顶军帽,从墓碑的造型上就可以想象其为人,给游人以庄严和宁静。‘树葬’不占耕地,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符合了美化环境、保护生态的需要。”龙泉孝恩园副总经理李定兴这样说。

  绿茵茵的草地上,一块块小墓碑平卧在绿茵中间。前来安置骨灰的人们,不由自主地收起带来的纸钱、香烛。

  他们说:“这么好的草地,这么好的环境,不忍心破坏,敬献鲜花,撒上花瓣,写上心愿卡,我们的祝福,亲人也能感受到。”

  共祭,凝重庄严寄哀思

  在2005年清明节,天津开始“集体共祭,文明祭奠”的“破冰”之举。

  8年来,天津市每年都举办清明“集体共祭”活动,主办单位免费提供鲜花、白烛,并免费接送市民参加共祭活动。

  在共祭现场,由著名演员、主持人诵读追思词,与市民一起传承追思怀远的传统美德,携手倡导文明祭扫的理念。

  朵朵白菊,点点烛光,感人至深的追思词,饱含深情的诵读,代替了传统祭奠中的烧纸、焚香,在文明肃穆的氛围中,市民寄托对逝者无限的怀念和哀思。

  网祭,生命故事永流传

  利用互联网开展祭奠活动,把现代科技与传统方式相结合,具有永恒性、丰富性和便捷性的特点,也更加有利于弘扬勤俭节约美德。

  湖北省殡葬协会建立的“思怀网站”,3年的网站访问量达150多万人次,有近百万人参加网上祭祀,为社会各界人士建立亲人纪念馆3600多个。

  武汉交警于泽华因公牺牲后,在该网站建立纪念馆,参加祭扫的人数已达近20万人次,无数青年在网上为他献花、敬酒、送歌,撰文抒发对革命烈士的情感。

  为民模范周国知在该网站建立纪念馆后,祭祀群众达3500多人,有1000多人留下了感人肺腑的语言。

  北师大研究生、被誉称为“儿童文学的天使”邹邹,2006年2月在上海不幸逝世,同年3月份在该网站建立纪念馆后,半年多的时间,参加祭扫的人数多达24.5万多人次。 

  祭扫,安全第一不放松

  在提倡文明埋葬和祭奠的同时,仍然有大量的群众到墓地祭扫,加强安全防范十分重要。

  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说,有关部门应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意识,认真检查祭扫服务场所设施设备,完善疏散路线和引导标识;认真排查消除用电用火隐患,严格限制祭扫使用明火;积极配合消防和森林防火部门,加大野外祭扫用火巡查力度,防止发生重特大火灾事故。

  此外,要争取交通等部门支持,增开祭扫公交线路,延长运营时间,引导祭扫群众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记者潘跃)

  让清明更加清新和文明

  纵览中外节日,像清明节这样“悲喜交加”的并不多见。

  我国将清明节设立为法定假日,体现了国家对这个节日的重视。但近几年每当清明节来临,各种祭祀用品便蜂拥上市,不但有香、烛、鞭炮、烧纸、冥币、金元宝、纸马等传统祭祀用品,花样也在不断翻新,还有纸电视、纸洋房、纸轿车、纸麻将等新式祭祀用品。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我国每年在清明节期间用于祭祀焚烧的纸张多达千吨以上。

  此外,这些祭祀用品的燃放和焚烧,会增加大气中PM2.5的含量,污染环境,同时极容易引发火灾,背离了清明的节日初衷。

  清明节的目的在于倡导人们重视亲情、慎终追远、敬重祖先,不是鼓励人们搞封建迷信活动。

  再者,清明节祭奠先人并非必须要燃放和焚烧祭品,献花、种草、植树等都是文明的祭祀方式,现在许多人使用的网上祭祀也值得大力推广。

  其实,清明节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除了祭奠先人扫墓之外,还包括许多春日活动,在《诗经》中就有关于清明节踏青的记载:“溱与洧,方涣涣兮……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古时还有斗鸡、拔河、放风筝、荡秋千、蹴鞠、打马球等活动。

  清明节需要清新和文明,更需要清新的环境,文明的风俗。

  因此,我们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应彻底抛弃那些铺张浪费、污染环境的非文明方式,赋予清明这个节日更现代的文化内涵。(阿颖)

  人民网强国论坛调查显示

  超五成网友反对清明污染浪费

  清明节前夕,假日生活版联合人民网强国论坛共同推出清明祭扫习惯调查,得到网友的积极响应。

  在参与调查的网友中,61%的网友选择传统方式祭扫,14.6%的网友选择绿色出行祭扫,12.8%的网友则打算避开清明祭扫高峰的人潮,找其他时间错峰祭扫。另外,8.2%网友选择网上祭扫,2%的网友选择陵园、纪念林推出的免费祭祀代理服务,还有1.4%的网友将采取其他祭扫方式。

  在避免祭祀活动中的浪费和污染现象调查中,51.9%的网友表示反对,并认为关键在于人们祭扫观念的转变。另有42.4%的网友则希望通过在全社会倡导新型祭扫方式,让人们的祭扫行为更加文明。(人民日报北京3月30日电/人民网记者王洋)

  


 

  小贴士

  ◆北京扫墓高峰日9至11时最堵,建议错峰出行

  北京今年清明节扫墓高峰日为3月30日、31日,4月4日、5日、6日,每日9时至11时为扫墓高峰时段。

  在扫墓高峰日期间,由市区直达温泉墓园、太子峪陵园、通惠陵园、佛山陵园、八达岭人民公墓、天慈公墓、万佛华侨陵园、八达岭陵园8个陵园墓地的16条扫墓专线将增配运力,同时配备20部机动车。

  同时,还将对途经18个陵园墓地的100条常规公交线路增配机动车,根据客流变化随时投入运营。高峰日期间,公交527路将增发从地铁八宝山站至八宝山人民公墓的区间车。

  5个扫墓高峰日每日早7时至下午3时,337路、373路、76路、728路、941路5条公交线路八宝山西行车站临时西移200米,在八宝山公墓大门西侧停车。

  ◆上海扫墓高峰日8至11时30分,建议选择公共交通

  上海市民政局透露,3月30日、31日,4月4日、5日、6日5天,祭扫人流可能达710万人次、62万辆车次。市民祭扫主要集中在浦东新区、嘉定、青浦、奉贤、宝山五区相关的沿线主干道和墓区。上述5天的8时至11时30分最堵。

  上海市路政部门将于4月4日至4月6日对S4沪金高速、G1501上海绕城、G2京沪高速、S5沪嘉高速等近20条对应本市郊区墓园的高速道路出入口实行小型客车不发卡通行,并设有快速通道。上海市殡葬管理处建议清明期间出行祭扫的市民能尽量选择公共交通,以避免拥堵和停车难问题。

  ◆广东清明期间强降水频繁,注意水上出行安全

  清明节临近,水网地带的广东将迎来渡口、渡船客流的高峰。广东海事局提醒,据天气预报,未来几天全省强降水频繁,并伴有雷雨大风和局地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持续的强降水,一些河流的渡口水位变化大、水流较急,市民在水上出行时要自觉拒绝农用船、自用船、渔船等非法载客船舶,切忌盲目超载,以确保水上出行安全。

  ◆山上祭扫,避免明火

  公安消防部门提醒,广大市民在扫墓祭祀时应文明安全祭祀,不要乱扔烟头、随意焚香、烧纸钱,如不慎引发火灾,应立即请求周围群众及工作人员支援,同时拨打119。

  专家提醒,家中可燃物较多,在家中确实需要使用明火方式祭拜的,应有人在旁看守。祭拜结束后应及时掐灭明火。在山上祭扫时尽量避免动用明火,否则应圈定阻燃围栏或挖掘深坑进行。离开前将燃灰清理干净并确认完全熄灭后再离开。

  此外,在祭祀活动中一旦发现自身处于着火区域,应根据火势大小,逆风逃生。

  此外,交管部门提醒,清明节向故去的亲人寄托哀思时难免有情绪低落、情绪不佳的情况,在驾驶车辆时尽量不要让低落情绪影响驾车安全。(综合人民日报记者方莹馨和新华社报道)

  


 

  清明节来历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但“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扫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冬至后105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民间传说寒食是为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纪念介子推说出现后,清明就走向了“断肠”、“慰祖”的方向。

  扫墓始于东汉建武十年(公元34年),由光武帝刘秀倡始。最早,古人一直是“墓藏庙祭”,死后自然地归于黄土,藏而不封不树,只在宗庙留一个牌位以供祭祀。到秦始皇起才在墓侧加盖陵寝,汉代承袭之。而皇帝真正下诏扫墓,则已是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唐玄宗诏令,寒食上墓,随以为俗。寒食节约在清明前后,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

  而在寒冷的冬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

  东南西北过清明

  中国有25个民族过清明节,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在清明节的饮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节日食品。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吃鸡蛋和凉馒头,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

  在河北,扫墓烧纸在清明前一周就开始了,而清明当天已很少有人去扫墓了。冀南地区则选择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扫墓。

  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而山西北部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肴,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

  在上海,人们把青团作为清明时令点心。其主体由糯米粉制成,经青艾调和成绿色糕团,一般为豆沙馅或芝麻馅。食用时保留了寒食的习惯。

  在闽南,人们并不一定只在清明节扫墓。扫墓日期一般有两种,泉州习俗是在清明节前后几天,漳州则有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附近扫墓,客家人则通常在春节之后。清明节当天一般是不煮食物,只吃冷的润饼。

  清明也是香港的重要节日,港人会到祖先坟前,焚烧香烛,奉祭物多为水果、鲜花、烧猪或白切鸡。

  东南亚地区拥有独特的宗乡会馆文化,其形成与华侨的清明节祭祖传统密切相关。正是为了处理同胞的身后事,早年闯荡南洋的华人共同凑钱置地,建“义山”(免费公墓),盖大伯公(土地神)庙,以实现共同的祭祖愿望。新加坡华人至今仍按照传统仪式扫墓,多半为闽南仪式。每逢清明时节,新加坡华人多会举家出行,亲戚朋友相邀同往去扫墓。

  


 

  墓志铭摘录

  墓志铭是墓的灵魂、墓的主题。下面来看看中外名人风格迥异的墓志铭:

  海明威:恕我不起来了!

  冯玉祥:平民生,平民活,不讲美,不讲阔。只求为民,只求为国。旧志不懈,守诚守拙。此志不移,誓死抗倭。尽心尽力,我写我说,咬紧牙关,我便是我,努力努力,一点不错。

  萧伯纳: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还是一定会发生。

  司汤达:米兰人亨利·贝尔安眠于此。他曾经生存、写作、恋爱。

  卢梭: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热爱自然和真理的人。

  聂耳:我的耳朵宛如贝壳,思念着大海的涛声。

  马克·吐温: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墓志铭的内容似乎也有了一些时代气息,比如有人写下了这样的墓志铭:

  系统已崩溃,等待修复重启,时间是二十年或者更久。(以上资料由人民日报记者方莹馨整理)

关键词:清明,祭扫,污染浪费责任编辑:邢梅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