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社会万象

“中式英语”视频走红:英语教学的败笔还是突围?

来源: 新华网  
2013-03-28 14:21:34
分享:

  一段记者采访赞比亚官员的视频今日在网上走红,获得数万微博网友关注和转发。视频中,一位男记者和赞比亚官员对答,网友称其“发音夹杂方言腔调,语法存在中文思维痕迹”,掀起了一场关于“中国式英语”的争论。有人说,这是中国英语教学僵硬呆板的表现,有人说,只要能沟通,“中式英语”又何妨?

  网友“小桥流水”说:“看了这个视频,我突然对自己的口语自信了。”网友“流星雨rain”说:“记者一开口,世界都安静了。但是老外居然听懂了,还真难为他了。”网友“木瓜牛奶”说:“听了这发音,我跪了,气死英语老师啊。”

  记者观看此视频时发现,视频中记者一共用英语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What is your view about Five BRICS Countries?”第二个问题是“How do you see China’s development in recently years”?第三个问题是“How do you se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Zambia in development”?其中,“how do you see”成为了网友吐槽的另一个雷点。有网友质疑:“这几个单词对应的中文是“你怎么看”,明显是中文思维,不会是用汉语拼音对照来学英语的吧?”

  网友关于发音和语法是否准确的吐槽,让人不由联想到许久以来关于中国英语教育的讨论。英语是中国大学入学考试的考核科目,也是研究生招录考试的必考科目。有专家认为,我国英语教学遵循标准化的教学和考试模式,教学与应用脱节,一个普遍现象是笔头能力强于听说能力,应对考试的能力强于社会交往能力。

  除此之外,参加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公务员招考等也要考英语,英语考试作为升学和职称评定必须通过的“门槛”,让英语教学更朝着“行政评价”方向演变,很多人的学习目的更具功利性,而非为了提高语言能力。

  网友“正能量快来”说:“很多人可能过了四六级考试,却不会交流,张不开口。英语在中国快沦落成考试工具了,这样的语言学习又有什么意义呢?”

  一名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对记者说,在国内的课堂上,他的语法知识学得头头世道,到美国时甚至可以犀利指出外国老师的语法错误;但在日常生活中,他却遭遇无法与人沟通的困境。“我刚到美国甚至无法跟别人交流,在国内学的英语与实际交流中的英语差距太大。在国内,很多英语教学都是采取‘灌输方式’,让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这跟‘应试教育’的惯性有关。”

  今年两会期间,有专家建议,中小学应该将英语作为选修课,大学招生时也应采取更多元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职业发展规划来决定是否学习英语。很多网友非常认同这个建议。对于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来说,深入和标准化的学习非常重要,对于他们考量的标准也应该严格。但是对于把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的人来说,能够无障碍的交流,目地则已经达到。

  所以有一部分网友坚持认为,热传视频中的英语对话其实无可诟病,只要交流无障碍,“中国式英语”也并无不妥。“语言就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本来就不是用来比高下的。在日常社会交往中只要能相互听懂或领会对方就达到交流目的,这就是语言的本质。(记者陶叶)

关键词:中式英语,央视记者,英语教学责任编辑:杨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