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24小时即时新闻

归去来兮,墓碑前圆团聚梦

来源: 燕赵都市报  
2013-03-28 08:38:57
分享:

  

  60年的星光太微弱了吗?怎么还没有找到回家的路。60年的风沙太大了吗?是不是已把你的双眼迷住…… 60年,60年的思念人断肠,莫非你的生命已化作了万点雨露……

  长跪不起只怨相逢晚

  60载风雨,在丹东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安葬着2670名烈士。每年清明前后,总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家属前来祭奠,但也有一部分烈士墓,从没有家人前来扫墓。阴阳两隔,一头是孤寂,一头是思念。

  张红琢根据自己走访的情况分析,之所以这些烈士至今没有亲属前来扫墓祭奠,原因在三个方面:一是60多年来各地行政区划多次变更,烈士当年留下的家乡地名可能与现在的有较大出入;二是烈士当时可能因生命垂危叙述不清,或记录者记载得不够准确;三是上世纪70年代初,丹东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修葺时,将木质墓碑更换成石质墓碑时,可能出现错误。再加上烈士墓碑上没有生卒时间,而且这些烈士大多是没有结婚的年轻人,导致了亲属没有找到他们。“当年志愿军战士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走上了朝鲜战场,为了保家卫国,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如今我只是为他们寻找亲人,真的是不值一提啊!”张红琢红着眼圈说,每次看到或听说找到烈士墓的家属不远千里来墓地“相聚”的场面,一向刚强的他,眼泪却怎么也控制不住地往下流。

  张红琢忘不了,来自唐山的王万奎和王万友在父亲王瑞祥的墓碑前如泣如诉:“爸爸,儿子带来了家乡的棋子烧饼,您尝尝……”“爸爸,您在天堂好吗?喝点家乡的酒吧……”这些快80岁的老人,喊“爸爸”时竟然是娃娃才有的声调;张红琢忘不了,双目失明的刘国水老汉得知舅舅王希成安葬地后,便拄着拐棍从河南找到丹东墓地,说要亲自用手摸摸墓碑上的“王希成”这三个字;张红琢忘不了,家属们把从老家带来的黄土取出,缓缓撒在墓碑周围,又从墓碑周围抓了几把土装进袋里,捎回家乡留作纪念……

  这样的感人故事,每位烈士家都有。来自山东省章丘市三德村的冯敬业老人,小心翼翼地把父母的遗像合放在墓前,便泣不成声,趴在地上长跪不起:“爹啊,儿子不孝,到现在才找到你,让我好好亲亲你吧!”多年前冯敬业就听母亲讲,在朝鲜金化郡的一次战斗中,父亲冯兆柱腹部中弹牺牲,母亲悲痛欲绝。2006年,冯兆柱烈士始终未改嫁的妻子姜氏在临终前,把儿子冯敬业叫到床前,说出她一生最大的愿望:“要找到你爹的埋葬地啊!”说完便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冯敬业找了一块砖头,刻上父亲的名字,将其和母亲的骨灰盒安葬在了一起。

  这样的场景见多了,张红琢便更加坚定了为烈士寻亲的决心。“和结婚一样,扫墓,祭奠只是个仪式,人生离不开各种仪式感。”这样的思想火花对没怎么上过学的张红琢来说,是生活阅历沉淀出来的智慧。

[1]  [2]  下一页  尾页

关键词:墓碑,烈士, 陵园责任编辑:燕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