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产业缘何“未老先衰”?
——专家解读国内最大光伏企业尚德破产
从曾经国内最大、最早在美国上市的光伏企业,到如今背负71亿元银行债务无力清偿;从曾经的业内产能全球第一到如今黯然破产,尚德用短短8年时间完成了它的兴衰起伏。是什么让一个战略新兴产业的标杆如此短暂地从欣欣向荣走向落幕?
市场上种种关于无锡尚德破产的传言最终在3月20日成为现实。根据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的公告,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由于无法归还到期债务,依法裁定破产重整。
过山车般的企业沉浮背后,究竟是戏剧性的偶然还是其他力量催生泡沫导致破灭的必然?
资料图
从产能过剩看职能“错位”
【背景】
2000年,施正荣带着他的光伏技术和创业梦想辗转国内多个城市,寻找合作伙伴,最终落户无锡,创立尚德。创业之初,无锡6家国企集资600万美元入股尚德电力;2005年,为了便于尚德赴美上市,当地政府劝退6家企业;2006年施正荣以23亿美元的财富成为当年中国首富;2010年,尚德产能达到全球第一。而今,尚德股价已从当年的最高90美元一度跌至0.47美元。
伴随这个光伏帝国没落的,还有屡遭质疑的企业内部奢侈浪费、管理层轻率决策、企业失信诈捐、利用关联企业损公肥私等问题。
【解读】
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曹建海:
尚德的发展经营过程,其实是国内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事实上,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各地政府疯抢的重要战略项目。由于国家政策扶持,这些产业可以申请到相应的补贴,更容易获得土地、税收、贷款方面的优先支持。地方政府为了吸引这些高新技术企业,往往会许以低廉的土地厂房、税收的减免、低成本的上市融资等优惠条件。企业低门槛地进入看似是一种善意的政策扶持,结出的却是企业低成本产能快速扩张滋生的一系列恶果。
因为技术的进步无法与产能同步实现扩张和升级,供需矛盾就此形成:一方面,高新技术低水平生产能力被快速放大,甚至出现全国性、普遍性的扩张;而另一方面,技术成熟尚需时日,市场需求有限。合理的企业技术结构应该是高中低兼备,而现在却是“遍地小矮子,全部都亏损”。试想如果尚德不是当初在政府的“呵护”下扩张过快,而是随着技术进步水平提高稳扎稳打地成长,随时依据市场需求设计产能,或许不至于像今天这样登高跌重。
为了体现政绩或自身利益盲目上项目,政府的“一窝蜂”带动了企业“一窝蜂”,不仅使新兴产业“未老先衰”,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也扰乱了市场秩序,极大地破坏了产业和市场的良性成长过程。我国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低水平重复建设让经济患上了“虚胖症”,导致各地区产业高度同质化,恶性竞争,企业效益大幅下滑,如果不加以防控,盲目发展,甚至有发生系统性经济风险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