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泓铭委员:为了避免调控政策误伤刚性需求,政策应更加细化
王爱俭委员:短期靠调控措施实现市场稳定,长期靠制度建设
1.房价为何屡屡反弹?
热点城市供需矛盾还将持续,关键要增加供给
为什么严厉的调控政策下,房价还是屡屡反弹?
析
“如果没有持续的调控去稳定市场,很难想象房价会涨到什么程度。”上海市社科院城市与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张泓铭委员表示,通过调控政策遏制住房价上涨速度,也是调控的成效。
天津财经大学副校长王爱俭委员认为,这些年热点城市房价上涨,根本原因是工业化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广义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增长,提升了房地产的价值。同时,在快速城镇化、家庭小型化等背景下,热点城市的购房需求快速增长,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在热点城市,供需矛盾在若干年内还将持续,这也是调控的复杂性和难度所在。
解
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必须从供求两端调节房价,促进供需平衡。
“关键还在于增加供给。”王爱俭认为,未来一段时间的楼市调控,应更注重增加住房有效供应。首先是增加住房用地供应规模,尤其在供需矛盾突出、房价上涨压力较大的部分热点城市,要进一步增加年度住房用地供应总量,稳定土地市场的预期。
同时,还要加快让土地变成房子。王爱俭表示,近期国务院出台的楼市新政策提出,金融机构要优先支持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项目的贷款需求,加快其供地、建设和上市,尽快形成有效供应。“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加大力度打击开发商囤地捂盘,并盘活二手房市场和租赁市场。坚持几年,市场供求会有明显改善,调控也将更加主动。”王爱俭说。
2.调控政策如何细化?
提高政策精确性与精细度,避免误伤刚性需求
析
张泓铭表示,新出台的调控措施,涵盖了当下深化房地产市场调控应有的众多内容,比如明确限购标准、提高预售门槛等一系列新措施。总体上看,调控措施如果严格执行、形成合力,有利于抑制一线城市目前出现的房地产过热。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仍难以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张泓铭认为,要让调控的成效更明显,还需要各地尽快出台实施细则。
“报告提出要健全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长效机制,这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王爱俭说,房地产调控在出“重拳”的同时,需要从制度层面下功夫,建立长效机制,做好顶层设计,提高精确性与精细度。
解
张泓铭认为,有关部门应该继续研究政策储备,及时应对市场变化,避免“一刀切”。
比如在需求端,为避免调控政策误伤刚性需求,调控就应更加细化。张泓铭建议,要对三种需求有所区别:对于首次购房的自住需求要鼓励;对于投资购房用于出租的“他住需求”要允许;对于纯投机需求要坚决予以抑制。采取的调节手段应以经济手段为主,限购之类的行政手段为辅。这样,才能发现真实的需求,也才能使供给有的放矢,达到供求的平衡。
王爱俭认为,在短期靠调控措施实现市场稳定的情况下,下一阶段要更加注重长效机制建设。要着重从完善住房供应体系、推进房产税制改革、完善住房金融体系和供地机制等方面推进制度改革,长期坚持下去,有利于从根本上形成房价稳定的内在机制。
3.保障房能抑房价吗?
保障房增加规模同时,关键是降低门槛
析
去年以来,不少保障房项目已经开始交付使用。大规模的保障房建设曾被寄予厚望,能增加市场供应,稳定楼市价格。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保障房建设对商品房价格的影响还没有显现出来。
“保障房客观上能增加市场供应,对楼市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王爱俭说,但是否会对房价产生直接影响,则取决于保障房在整个房地产市场中占的比重。根据目前的规划,“十二五”末保障房覆盖面将达到20%,总体而言占的比重还是太小。“保障房的供应对象主要是中低收入家庭,这20%的低收入家庭本来也不大可能买商品房,因此难以对商品房价格产生大影响。”
解
张泓铭认为,这两年开始大规模建设的公租房就是一个重要形式。公租房可以解决低租金、稳定居住这两大难题,让外来务工人员和新就业人员攒攒钱,过几年有一定支付能力再买房。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购房需求集中爆发,有利于供求平衡,也有利于解决住房问题和社会稳定。
王爱俭建议,以公租房为主的保障房不仅建设的量要加大,关键是要降低申请门槛,尤其是户籍门槛。近期国务院提出2013年底前,地级以上城市要把符合条件的、有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就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同时,应该鼓励工业园区和一些企业利用自有土地建设公租房,集中解决企业职工的阶段性住房需求。(记者王炜何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