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刚从行唐老家来石发展的李文宾两眼一抹黑,干过很多种活计。十年后,他不仅有了自己的事业,还不断地帮助困难群体,成了朋友眼中的“慈善家”。但实际上,至今他和家人都是租房住。
1981年出生的李文宾现在经商。想起十年前在石家庄创业时的艰辛,李文宾并没有很多感慨。“在创业时,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有的是自己赶紧上网或者找相关书籍学习,要不就是找专业人士帮忙,可以说困难重重。自己常常遗憾,为什么当初不努力学习上大学,现在遇到难处还得求人。”为此,有了余力的李文宾产生了资助贫困生的想法。他找到元氏的政府部门,拿到了30个山区孤品儿童的资料后,逐一到孩子家中查看,每个孩子每年给900元助学金。
李文宾告诉记者,帮助山区孩子,钱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努力开阔孩子的视野。春天,他把这30个孩子接到石家庄,参观植物园、动物园;冬天,带孩子们到科技馆参观。“去年还带孩子们去了大人物儿童社会,让孩子们也能体验一下城市孩子玩的游戏。”李文宾说。“三年来,我每年拿出5万元帮助孩子。5万在城市里可能算不了大钱,但对这30个孩子来说,却一定能解决他们实实在在的困难。”
去年起,李文宾开始关注媒体报道。“每当看到媒体上的求助类报道,我就想起自己当年创业时的艰辛,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境,甚至是走投无路。”李文宾决定,继续从自己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帮一把那些身陷绝境的人。
去年11月,媒体报道三军仪仗队队伍老兵王利军女儿患病无钱医治的消息后,李文宾拿出1000元帮助这个不幸的家庭;山东泰安农民葛文生的儿子因患再生障碍性贫血生命受到严重威胁,花光全家所有积蓄仍然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李文宾再次拿出3000元…… 周围一些人看到李文宾出手比一般市民大方,会认为他经济条件肯定非常好。实际上,在石家庄创业10年,他依然租房居住。“我出身农村,父母打小教育自己勤俭持家。”做公益久了,李文宾每每感觉到自身能力有限,便萌生了成立公益组织的念头。现在,几个不错的朋友成立了松散的公益团体“念恩思源爱心公社”。对社会上呼吁的各种求助,大家竭尽所能地出钱、出力,利用大家的力量,把公益持续下去。“每次我打算拿出积蓄帮助别人后,妻子总是很支持。没有家人的支持,我不能一步步走到今天。”李文宾认为,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在新时期应该有新的内涵。“扶助贫弱,增进这个社会的温暖和公平,是雷锋精神的进一步延续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