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总工程师周建平1日在京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立体、深入解码中国将于2020年左右建成的空间站。
空间站系统重逾90吨在轨运行10年以上具备开展能力
周建平表示,空间站拟按长期载3人状态设计,运营阶段每半年由载人飞船实施人员轮换,而初期将采用人员间断访问方式。载人空间站建成后,将成为中国空间科学和新技术研究实验的重要基地,在轨运营10年以上。
周建平透露,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的空间站建设,初期将建造三个舱段,包括一个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每个规模20多吨。基本构型为T字形,核心舱居中,实验舱和实验舱分别连接于两侧。
核心舱前端设两个对接口,接纳载人太空船对接和停靠;后端设后向对接口,用于货运飞船停靠补给。站上设气闸舱用于太空人出舱,配置机械臂用于辅助对接、补给、出舱和科学实验。
随后,空间站运营期间,最多的时候,将有一艘货运飞船、两艘载人飞船。“整个系统加起来将达90多吨。”周建平说。
中国空间站具备开展能力。在运营阶段,将可以根据科学研究的需要增加新的舱段,扩展规模和应用能力。
他介绍,空间站的一个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将由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B发射;货运飞船和载人飞船则由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发射。“中国目前设计的货运飞船,在功能、性能上,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节能典范:采用先进控制、能源、再生技术
周建平透露,中国空间站研发面临很多技术上的挑战,将以更先进的控制技术、能源技术、再生技术,将空间站打造成节能典范。
周建平介绍,首先,要为航天员的生活、工作、实验提供很好的条件,保证满足空间科学研究的需要,相应对空间站规模和性能提出要求。“这就需要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提高空间站对人的保障能力;掌握更好的控制技术,进一步提升空间站姿态稳定度、微重力水平。”
其次,空间站要长期运营,需考虑经济性问题,如何通过绿色、再生技术等,提高空间站物资循环利用率,减少地面补给需要,实现资源再利用,譬如,用废水、尿液制造氧气,对二氧化碳等人体废弃物进行的再生去除等。
空间站还需要更大规模的供电能力。周建平说:“光电和太阳能在地面都有应用,空间上会更重视利用太阳能发电,进一步提高太阳电池发电效率,提高储能电池效率及寿命、可靠性安全性。”
“这些节能技术未来将可用于地面生活。”他说。
中国空间站将致力人类文明进步
周建平说,2020年空间站建好后,将随即投入正常运营,开展科学研究和太空实验,促进中国空间科学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贡献。
“考虑到当前需求和耗费等因素,我们现在不搞国际空间站这么大规模的空间站。”周建平说,我们认为,现在考虑的规模是适度的,可以满足重大科学研究项目的需要,而扩展能力的设计将使我们能根据科学前沿的发展需求,提供更为强大的支持能力。”
中国空间站建设将瞄准掌握空间站建造技术,用与时代同步的技术,建造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空间站。
周建平说,中国的空间站也将为全球科学家提供科学研究和实验机会,满足最新最近的空间探索及空间资源利用等科研需要,使中国载人航天发展进入探索科学前沿、开发空间资源、造福人类社会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