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让漂泊在外的农民工回到温暖的家中。春节一过,他们又将返回到城市里,开始新的打拼。当老一代农民工为子女、为生活习惯了与家人聚少离多时,许多新一代农民工开始对漂泊的生活产生一丝倦意,拥有更高学历和技能背景的他们,不仅希望挣得更高的工资,还希望将漂泊的心安放在离家更近的本乡本土,从本土产业发展的需要,到个人意愿的萌发,这已渐成一个趋势。
倦鸟欲回巢
今年19岁的海明家住承德县六沟,2010年,海明从承德市一家技校毕业,在学校的组织介绍下,他前往北京一家汽车4S店,从事汽车维修工作。毕业时,他怀揣着大大的梦想———凭一技之长,赚钱养家,这不仅为了自己,更是为了辛劳的父母。
海明说,父亲今年46岁,和城里人比像是56岁。“从小到大,总盼望着爸爸能够多回家。”海明说,他的父亲是一名在北京务工的建筑工人,每年只在农忙和过节时回家。尽管他和父亲见面的时间不多,但父亲黝黑的面孔,每当交学费时那句“好好学习,将来别干力气活”的叮咛,让他感觉到父亲在外的辛劳和不易。“说实话,爸爸在家时间少,我妈又特别宠我,所以我的学习成绩不怎么好。考大学没希望了,尽管爸爸很失望,但是他还是决定让我上技校。”
初中一毕业,海明就选择到承德市一家技校学习。之所以选择这家技校,是因为能够安排工作。“农村人觉得上学管分配,是条成功的捷径。”经过3年的学习,2010年,“学校兑现了安排就业的承诺。”海明说,尽管去之前用人企业表示,开始的工资只有七八百元,但在他看来,这只是短期的。
从农村到北京,感受着城市的繁华,海明觉得自己离梦想更近了一步。然而几天下来,海明刚刚燃起的激情被浇上了一盆冷水。“听同事们说,我们只不过是企业的临时工,很少有人能长期留下来。”海明通过与其他同学联系,发现这种情况并非个案。由于这些岗位条件待遇都不好,同学们多则几个月,少则几天,就选择了辞职,另谋职业去了。“我干了三个多月就辞职了。”海明离开北京,去了天津。每天忙碌的工作,让小伙子真正体会到生活的不易。“这两年一直是每月2000多元,在天津消费很高,一年下来也攒不下多少钱。”海明说,每当自己回家前,既想给父母多带礼物,又觉得囊中羞涩时,总有种无地自容的感觉。“回到家,看到一些没上学的同学混得也挺好,内心的压力就更大了。”觉得事业没太大起色的海明,慢慢地对漂泊生活产生一丝倦意。经过再三权衡,他决定留在承德找工作。
春节前,海明就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搜寻招聘的信息。2月17日(正月初八)一大早,海明便来到了承德市就业服务大厅,参加一场专为农民工群体举行的招聘会。一圈走下来,海明不虚此行,“许多岗位的工资都在2000元以上,一些岗位工资水平甚至达到六七千。其中有几个岗位和我比较对口。”海明说,通过在当地找工作,让他觉得家乡的就业机会并不比外面少,待遇还相差不大。“在承德工作,既能挣到比天津不少的工资,平常的消费也会减少,还能经常回家看看,同时也可以为家乡做贡献。”
就在这场农民工专场招聘会上,记者看到,和海明一样,大多数应聘者都是所谓的“二代农民工”,其中不乏一些厌倦漂泊、欲返乡就业的年轻人。
返乡的心理障碍
龙辉在北京中关村一家电子公司工作,自从去年妻子怀孕后,他在火车上的时间多了许多。2012年11月份,儿子出生后,为了经常看到可爱的儿子,他几乎每半个月就要回邢台老家一次,一次次300多公里的往返颠簸,龙辉身心俱疲。
和龙辉一样,龙辉的妻子怀孕前也在北京工作,尽管二人过着蜗居的生活,但彼此照顾、相互鼓励,北漂的心每天都有依偎之所。妻子怀孕后,每天忙于工作的龙辉因无力照顾妻子,不得不让妻子返回邢台老家。“现在生了孩子,更需要人照顾了。”当看到一些留守儿童心酸的故事,展望未来是龙辉内心总不愿触及的禁地。“孩子大了面临上学,接到北京去显然不现实,工资还不够交租房和学费呢!”谈及今后几年的打算,正在吃饭的龙辉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感叹道:“发愁啊!”
其实,返乡就业找工作的事情,龙辉和妻子私下也讨论过多次,但留意了几个月,总觉得邢台总没有合适的工作。“回邢台工资比较低,一个月两千多元,在市里也要租房,尽管离家人近了,但这么低的工资估计一个月也剩不下啥钱。”
龙辉给记者讲了一个朋友的故事。“毕业的时候我们一起在北京打工,后来他结婚后回到了村里。之后干过养殖业,由于经验不足,赔了。现在在附近一家制钉厂上班,从事办公室工作,前几天见到他,他也很郁闷,觉得现在的工作没有施展的空间,好像每天手脚上绑着绳子。”
更让他那位朋友郁闷的是,周围人的一些闲言碎语。“考上大专时,人家都会觉得你有出息,慢慢地,一事无成地回到村里当起了农民,并且还没有人家在工地打工挣得钱多。农民有句俗话正好用在我们这样的人身上,‘大学生干啥啥不中’。”龙辉说,虽然在外面干力气活挣钱不少,但像他这样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青年,很难能够放下身段去工地上干活。“现在农民青年中,上大学的比例越来越高,这几年估计会超过一多半,今后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也会遇到和我同样的问题,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会给我们这样的人和这样的家庭带来很大的生活和心理负担。”
家乡,你用什么把我留下?
除了心理上的障碍,家乡经济结构单一,没有可供大学生选择的返乡就业机会,也是制约受过高等教育且有返乡意愿大学生们回乡就业的一个障碍。“邢台是个农业大市,像隆尧县,除了方便面厂、水泥厂、制钉厂外,没有其他企业可以选择。而这些企业许多岗位招个中学生就能干,一些营销和市场岗位,同样需要往外地跑,或者常驻外地。”龙辉说,邢台市区第三产业并不发达,产业结构主要以能源产业为主。“服务业发展落后,就容易形成一些公司当中亲戚朋友居多,这样就使其他人工作起来不会太顺畅,未来发展的机会也会减少。在北京干惯了,会很难适应这种工作环境。如果能让更多的人就近就业,当地必须要有一定的规模的产业做支撑,为什么每年那么多人抛家舍业地都往北上广跑,就是因为那里机会更多。”
返乡的另一个途径就是创业。龙辉说,“本地在外打工的人,分布在各行各业,许多人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和经验,如果让这些人返乡创业,也会创造许多就业机会,把外地先进的理念带回来,并且还可以丰富本地的产业结构。”但是,创业风险很大,并且现在创业的成本很高。“这就需要政府提供相关信息和政策支持,如果政府每年都针对本地实际,寻找一些有发展空间的创业项目,向在外务工的人进行推介,我想返乡的人会逐年增加。”
2月17日,承德市农民工专场招聘会人头攒动。记者发现,尽管一些岗位对学历要求不高,年龄也放宽到了45岁,但对于许多农民工来说,这些条件仍然达不到要求。实际上,在农村50岁以上农民工中,初中毕业的比例很少,一些人只上过小学,甚至许多人还是文盲。这就造成了年龄较大的农民工自主创业能力差,就业面窄,只能外出从事重体力劳动。而随着高等教育和技能教育的普及,城市中重体力劳动,就成了年龄结构偏大农民工的唯一选择。58岁的老刘预测,再过十年,等他们这代人老得干不动了,建筑工地上将会出现用工荒。
农民工返乡创业路有多远?
近年来,随着各地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一些农民工资金、技术、管理、信息、理念等要素积累到一定水平后,返乡创业成为他们的选择。
一年前,承德市就业部门对该市农民工返乡创业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2011年,承德市外出务工人员实现返乡创业4300多人,开办经济实体2600多个,固定资产达到12.5亿元,带动就业10万余人。这些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利用在外学到的管理和技术、积累的经验和资金,回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开办企业,实现了由普通打工者向创业者的转变,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不但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还带动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为农民提供了容量大、门槛低、易接受的就业渠道,形成了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创业的格局。
这份调查在肯定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社会效益的同时,还看到了制约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一些问题。根据调查,虽然国家、省、市出台一些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定,明确了自主创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在现实中,许多政策并未落实到位,创业程序依然繁琐;返乡创业农民虽有一技之长,但由于是新创办企业资金投入多,产出少,普遍缺少周转金。另外,受到农村信贷条件的制约,适合创业农民实际情况的贷款项目少之又少,加上新办企业大部分是租用场地,缺少有效的抵押物,又难以找到担保人,很难贷到款。
为了支持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参与调查的人员表示,当务之急是改善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环境、搭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服务平台、提高返乡创业农民工的综合素质、拓宽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融资渠道等,让有能力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在各地形成一个个有特色的产业群落,进一步吸纳返乡人员就业。 承德市就业局就业科科长周宏志说,针对目前返乡就业农民工数量增加的现状,该市劳动就业部门专门开展了针对返乡农民工的免费培训工作。针对农民工普遍存在就业技能单一、综合素质偏低以及观念陈旧的现象,承德市劳动就业部门每年都会通过对返乡农民工情况进行摸底,掌握返乡农民数量、文化程度及就业需求等情况,根据调查情况,选择相对集中且符合当前需求量较大的就业专业,通过指定的培训机构,对农民工进行免费分期分批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