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财产不是个人隐私
目前,公众对官员的监督,往往从香烟、手表、皮带、不雅照入手,因此,被扳倒的官员都具有偶发的不确定性。从某种程度上说,公众监督官员苦无抓手。因此,随着住建部城市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联网工程的推进,社会公众寄托在“以人查房”的反腐期许越来越大。
以人查房,说白了,就是要知道某个人名下有多少房产。但要确定一个人,除了人名,往往需要他的身份证号、电话等更详细的信息。
这些信息中,哪些属于个人隐私,在法律上至今尚未明确。有统计称,目前有近40部法律、30余部法规,以及近200部规章涉及个人信息保护,其中包括规范互联网信息规定、医疗信息规定、个人信用管理办法等。但这些分散的规定,并不能从源头上对个人信息的性质进行区分和保护。
中山大学电子政务研究中心主任蔡立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所有信息都要分级,按照秘密的程度进行分级,分为无条件向社会公开的信息和依申请公开的信息。如果是一名官员,他的姓名、工作单位、办公室电话都必须公开。但对普通公民来说,电话就属于隐私了。
也就是说,官员与普通人的个人信息受保护程度是不同的。
“对一般人来说,房产信息是比电话号码更为重要的个人隐私,但官员的个人和家庭财产却是应该纳入公共监督范围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吕艳滨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官员的隐私不受公众知情权的限制,那就无法达到监督的效果。
“官员有多少套房子,涉及公共利益,不属于个人隐私。”倪星说,现在的问题是,该公开的没有公开。反腐要靠公众支持,把官员的财产信息置于大家的眼睛之下,才能取信于民。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成言认为,官员作为国家公共权力的掌握者,没有隐私权。在国外,一般而言,官员级别越高,权力越大,需要公开的个人信息也就越多,隐私权也应该受到更大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