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春节派发压岁钱是一种过年民俗,本意是传递祝福、感恩和亲情。但近年来压岁红包越来越厚,在一些方面有些变味,对许多人来说也成了沉重的负担。
丁先生和妻子都在青岛工作,每年春节都有些怕回老家:“春节回家一定要发压岁钱,老公三个姐姐的孙子、外孙女;老公干姐的孙子、外孙。我姐姐的外孙、外孙女。老公弟弟、表弟的孩子……一人200元拿不出手,一人500元。恐归啊。”
小学六年级的乐乐,说起春节,最兴奋的就是越来越丰厚的“压岁钱”:“我姥姥给1000多,”“1年涨多少?”“两三百吧。”
从最初的几块、几十块、上百块,到动辄上千元,春节红包越变越厚,一方面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成了衡量感情亲疏远近的标准:“虽说是一家人,但自己出手不大方的话担心亲戚会有想法,显得我不懂礼数。这就是春节送红包的潜规则”。
春节红包花掉了不少人的年终奖,甚至预支了来年的开销,公共管理学家、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丁兆林认为,攀比的心理和风气助长了红包的“霸气”:“大家都知道中国人好面子,你给我孩子100块钱,我得给你200,你给我500,我得给你1000,这样层层阶梯往上走,大家共同陷入一种囚徒困境,谁都出不来,最后的结局只能是再往上走。”
这种攀比最大的受害者正是孩子:“因为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金钱来的极其容易,而且不需要任何理由,并不因为他的劳作获得了金钱,也不因为他做了什么有价值的事情,就因为他是个孩子,周围他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就要把钱给他,加起来这是很大的一笔钱,这种畸形的金钱观实际上对孩子是非常有害的。”
青岛文史专家鲁勇指出,在中国,相传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安度过一岁。而如今,对于压岁钱蕴含的传统已经很少有人知晓,给压岁钱也似乎成了走过场。传承压岁钱,就要传承压岁钱背后的情感内核和文化传统。在当前厉行节俭、反对铺张的大背景下,迫切需要社会、媒体、学校、家庭共同引导,为压岁钱瘦身,让压岁钱回归到纯真和祝福的本质:“压岁钱,压岁,体现长辈对子女的关爱,天增岁月人增岁,长辈,期盼孩子们年轻、健康,活泼,是这个含义。”
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昨晚通过微信征集对节日红包的调查,大量回复异常热烈。
今年压岁钱是什么行情?孩子们最有发言权:“今年红包是比较多的,比去年翻了一番,我大概收了4千块。”“我今年收了一万五。”
在微信回复我们的听众当中,收到压岁钱大多都超过千元,人们对怎么看节节攀高的压岁钱?有人表示赞成:“我觉得压岁钱时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很好的。”“我今年发出了两千块钱的压岁钱。我们现在收入高了,压岁钱水涨船高也是理所当然的。”“我算了一下,基本上收支是平衡的。压岁钱就像婚礼的分子一样,只是礼尚往来,传递友情,没什么不好。”
有人则认为,压岁钱数额越来越太大,已让人不堪重负:“说到压岁钱我真的是苦不堪言,不给肯定过不去,没办法。”“我是来自乌鲁木齐的左文辉,我觉得没必要给那么多,对我们工薪阶层的压力蛮大的。”很多家长认为,压岁钱越给越多并不是好事:“我觉得没必要给那么多,压岁钱主要是心意。”“孩子毕竟是孩子,掌控不了自己,就像大人说的,把钱用在了不该用的地方。”
也有朋友分享了自己家独特的压岁方式:“我是来自四川的陈鹏。我家的压岁方式就是互相给孩子赠送当当网的购书券,我觉得这是更理性,更符合我们需求的一种给予。”
连日来各媒体也关注越来越厚的节日红包。《中国文化报》指出,压岁钱本是长辈给晚辈买点爆竹、玩具零用,蕴含新年的祝福,增添节日喜庆气氛。但现在很多人将红包的厚薄与感情的深浅挂钩,美好的民俗变成了沉重的负担。《现代物流报》对比内地和香港的“红包”,同样都是压岁钱,在香港叫“利是”,只有10元、20元港币,至多一两百港币,大家都会收到和派发这样的红包,人人都沾喜气,饱含祝福的礼尚往来,也不会造成过多的负担。而内地春节红包加厚几倍几十倍,亲情反而越来越淡,成为一种物质化和功利化的手段。《中国纪检监察报》和《中国产经新闻》提示,警惕节日红包演变为腐败的工具——名义上是包给小孩的红包,实际上是曲线给家长“好处”,成为某些领导干部收受贿赂的一个路径、一种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