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速读中国

新春见闻:5对“绿皮车”的最后春运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13-02-15 09:33:27
分享:

  一大早,72岁的翟常喜再次登上4426次列车去天津老家看望老友。迁居河北石家庄40余年,这趟票价低廉的“绿皮车”是他回乡的第一选择。彼时,24岁的李恒也踏上6031次列车回石家庄郊县的老家探亲,这是唯一直抵乡土的列车。

  “绿皮车”因外表墨绿色而得名,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曾是中国铁路最具代表的旅客列车形象。在交通不发达的过去,绿皮车几乎是中国人长途出行唯一的选择,拥挤的人群、车厢里嘈杂的声音、混杂的气味,冬冷夏热……曾是人们对绿皮车的共同印象。

  美国游记作家保罗·泰鲁曾在作品中描绘绿皮车之于中国人的重要:中国人生活在火车上。在这里,火车不是交通工具,它是这个国家的一部分,它是一个生活的地方。

  最近20年,伴随铁路的多次提速,客车不断更新、升级,设备相对落后的绿皮车也一批批被淘汰。也只有在春运这个特殊时段,绿皮车才以“临客”身份短暂出现,以缓解铁路运力紧张。

  目前,北京铁路局石家庄客运段仅剩下5对绿皮车,分别开往唐山、阳泉、临西、太原等地区短途。翟常喜搭乘的这趟列车,是5对绿皮车中运行时间和里程最长的一列,从冀南到冀北,车厢没有空调和集中供暖设备,“夏天靠电扇降温,冬天靠烧煤锅炉供暖”,49岁的列车长王东清告诉记者,绿皮车有一项独特的工种——“独暖工”。

  就在前一夜,45岁的独暖工人刘利忠一夜无眠。他要在4426次列车开行前,把车厢温度“烧”到16摄氏度以上。记者跟随老刘进入作业现场看到,他一铲一铲地把煤填进位于车厢连接处的锅炉,利用煤燃烧产生的热量促使车厢暖气管内水循环,使得车厢温度升高。

  列车往返一趟要烧4200公斤煤,全靠人力添加。每隔1个小时,老刘就要到各节车厢巡查一次,缺水了要手动上水,环形把手来回要转上百圈。炭不能多添,怕压火;不能少添,怕温度降下去……老刘脸上罩着一个防煤灰面具,即便这样,“一趟车下来鼻孔里都是黑的”。

  翟常喜的大部分亲友都在天津。尽管通达两地的列车有20余趟,但老人每次都要赶早坐这趟车,“图的就是票价便宜,退休了反正也不赶时间。”他说,近9个小时的车程,票价只需人民币30.5元,而坐其他的特快列车,时间虽缩短一半,票价也多出一倍。

  而此刻,对于正在另一列车上的李恒来说,所坐的这趟绿皮车时速不到50公里,却能带他去高铁到不了的远方。

  6031次列车的乘警长周学军告诉记者,这列车从石家庄始发,终点到山西太原,全程225公里,却有11个站点。除了岩会、芦家庄这样的四级小站,还包括4个不设站的停靠点。“原来只是为铁路通勤工人往来暂设的点,后来为方便过往群众,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默认的站。”

  火车在一个没有车站的山坡上停留下来。记者透过车窗看到,几十名拎着包裹、礼品盒的老乡沿着小路向火车跑来。

  “这趟车大部分的站点间票价不超过10元,最低的才1元。主要是服务沿途的村民走亲访友,是名副其实的老乡车。”周学军说,“从前春运时,绿皮车超员都在50%以上,一节车厢人摞人,最火爆时能挤下300个人。不过现在人们的选择多了,坐绿皮车的也少了。”

  记者看到,车厢内空座很多,许多人坐上一两站就起身下车。乘务员任秀敏端着热水壶,穿行在车厢间为乘客倒水。1963年出生的她,从16岁起跑第一趟车,34年的乘务生涯,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绿皮车。

  官方媒体称,今年内,石家庄客运段最后这几对绿皮车也将谢幕。

  还有两个月就要退休的任秀敏,有些怀念在绿皮车上度过的日子。不过她说,退休后要先坐一趟高铁,去体验下新时代的速度。(完)

关键词:春运,铁路责任编辑:王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