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故事:一行中国人在欧洲一家餐厅用餐后,由于桌上剩了1/3的饭菜被罚款50马克。工作人员解释道,虽然吃饭的钱是你们的,但资源是社会的,谁都没有理由浪费。
这样的场景在中国时常可见。我曾参加过的各种宴会,好像没有不剩的,少的剩五分之一,多的剩二分之一。可是,无论剩下多少菜,是不会被罚款的。相反,多数饭店会鼓励你将标准提高一点,极力怂恿你多订几个菜,并且将碗里盘子里装得满满的。这也不奇怪,人家想的不是会不会造成浪费,而考虑的是自己的利润。
关于舌尖上的浪费及剩宴,关注的人已经很多了。我再说说另外的剩。
一只手机刚用了几个月,就不用了,又买了最新款式的手机。原来的手机本来还能用几年的,现在就不用了;一件新衣服买回来,只穿了一两回,甚至一次也没有穿,因嫌款式不好,就压在箱子底;一栋房子才住了几年,但为了显阔气,就将其推倒了重建……这些与一大盘子扒红蹄只动了一两筷就倒掉,有什么区别?不也是一种剩吗?
除了这明显的剩,还有一种隐性的剩。功能不同的电脑,价格是不一样的。有人为了表明不落后,就将功能多的电脑买回家,而其实,有好多功能永远都用不上。在买房子盖房子时,有人总觉得房子越大越好,而房子盖好后,有的房间就空在那儿,除了说明房子多之外,起不到任何实际的作用,可以说这多余的房子就被剩下了。
如果进一步引申,还有其它种种形式的“剩”。比如,在机关、事业单位,一些精力相当充沛、且距退休年龄还有七八年的人,就什么都不做歇着了,等于将自己的知识、自己的能力“剩下”了。一个人要获得知识、能力是要消耗社会资源的。将知识与能力“剩下”,就等于浪费了社会资源。
要厉行节约,每个人都得检查一下自己“剩下”了什么,是什么心理导致了自己的“剩下”,今后怎样使自己的“剩下”最小化。(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