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去了寒风中排队的辛劳,通过抢票软件自动刷新功能,很多人买到了春运期间宝贵的火车票。这是技术引发的变革,尽管在某种程度上它拉大了不同阶层之间的“数字鸿沟”,但毕竟技术进步已然改变了我们的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千里之外的“家”可以变得更近,而不变的是那“近乡情怯”般的浓浓乡思。
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过著名的“媒介即信息”理论,指的是媒介本身的发展而非其传播的内容影响和改变了社会。过去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特别是微博之间,存在两个割裂的舆论场和话语体系,但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微博反腐不可思议地产生了以小博大的效应,“火车票到底好不好买”竟然登上了新闻联播的头条,原本有些割裂的社会似乎又逐渐趋于融合。
过去一年中,如果说哪种社交媒体比微博更火,那应该非“微信”莫属。不难想象,今年春节期间“微信拜年”将成为新风尚。媒介是人的延伸,通过诸如此类的工具,注重人际关系的中国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相互遥寄节日的情思。
过去一年中,有关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论说席卷中国,就像上世纪80年代大量译介西方学术著作的热潮一样。对于立志实现大国崛起的中国来说,必须在这次全球技术和产业变局中洞悉和抢占先机。
第三次工业革命包括分布式能源、3D打印等,这些绝不只囿于简单的技术创新,而有望带来深刻的生产组织方式变革,进入所谓的个性化生产时代。
事实上,近三十多年来,中国成为世界的工厂,数以亿计的农民工涌入制造企业的流水线———由此出现了每年蔚为壮观的过年返乡潮。而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演进以及城镇化过程中农民真正进入城市成为市民,这种“大生产、大流动”的景象将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历史的留影。
过去一年中,“城镇化”是从高层到坊间议论的热词,并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断改变城乡格局。春节期间,多少游子远离城市的繁华和喧嚣,回到乡野和田间,这其中有着城市和乡村的差异,也是城镇化蕴藏的巨大空间。
从某种意义上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一个不可忽视因素正是技术。随着电视、网络、手机向乡村延伸,乡村的社会结构、利益结构都在悄然转变,和城市发展的“时差”不断缩小甚至趋于同步。如果说过去常常听到“放羊娃的故事”,那么现在即使偏远村庄里的青年也和城里人梦想着同样的成功和幸福。
当然,批判的观点担心技术会使人异化,会使人带着乡愁更加远离精神意义上的“家园”。一幅广为流传的漫画是,一家子围坐桌前,年老的父母端来热饭菜,而子女和孙辈们却都在埋头玩着手机或平板电脑。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就可能出现在不少家庭的年夜饭宴席上。
尽管如此,在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技术洪流中时,乡思仍是我们身处这样一个“科技改变生活”的大时代,所存留的一丝温存。即使我们在网络虚拟世界中,时常焦虑,时常空虚,甚至暴戾,但经过再漫长劳顿的旅途,回到现实的家里,我们都是慈爱的父母和孝顺的孩子,一家人过个团圆年仍是最幸福的事情。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