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冷!冷!伴随大范围雨雪天气,这个28年来最冷冬天,让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人们体会到入骨三分的寒冷,有关南方是否需要供暖的争议声再起。
一项2万网友参与的调查显示,八成以上人支持南方供暖。那么,实行半个多世纪的“供暖线”该不该重新划定?如何采暖更合理?
“一线定南北”:供暖福利线该不该调?
110千伏电线覆冰、地面出现35毫米厚冰冻层、毛竹被冰冻住成片倒地……近期,伴随着一幕幕的雨雪冰冻图景出现在贵州、湖南、江西等多地,许多家庭也感受到了多年未遇的冷。“天晴,家里比外面还冷;天阴,里外一样冷;下雨下雪,冷得心都缩成一团。老人孩子不停咳咳咳,真受罪!”贵阳市民韩女士说。
供与不供,眼下仅有一线之隔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能力和百姓生活水平,我国划分了以秦岭-淮河为界的“供暖线”。累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低于或等于5摄氏度的天数大于等于90天,即被界定为集中供暖地区,主要包括华北、东北、西北等地。
“这些年来,国力增强,社会小康程度提高,然而一些南方城市的供暖条件并未与之同步增长,南方取暖公共设施整体落后于其他基建。”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说。
如今,一甲子已过,这条线该不该调整?
“国家集中供暖线在一定程度上是一条"福利线"。”上海交通大学陈宪教授说,“"一线定南北"现在看来已不妥,供不供暖要看"天气"。”
“出现极寒天气就该供暖。”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丁元竹指出,近10年来我国气候发生重大变化,极端天气频频发生,2008年初湘贵黔大范围雨雪冰冻情形至今仍历历在目。然而,供暖政策却未跟上“天气之变”。
多年来,北方地区集中供暖室温标准为18摄氏度左右,而南方大部分地区冬季平均气温低于16摄氏度。出现雨雪天气时,长江流域气温一般不到10摄氏度,即便到了极端最低气温0摄氏度以下,也只能“望北兴叹”。
“过去供暖对于北方是"必需品",而对于南方是"选择品",不供暖最多影响生活质量。如今,供不供暖更加关乎"人心"冷暖。”丁元竹说。
多地探索,供暖福利“均等”仍有距离
就在民众热议南方该不该供暖之际,南京、武汉、徐州等一些地方已经在率先探索市政集中供暖。
2010年,江苏提出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应当进行城市热力规划、集中供热;去年,武汉东西湖区与神华集团签订协议,将在该区实现集中供暖,惠及100万人。
在徐州,市供热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冬,市财政对供热企业补贴额为1600万元,目前集中供暖覆盖小区已达250余个。刚刚享受到“暖流”的小区居民吴阿姨说:“往年气温七八度,今年一下到了23度,不用加被子了,很舒服。”但是也要看到,这样的努力距离实现“福利”均等仍有距离。
记者拿到的一份南方某市集中供暖图显示,整个城市100多家集中供暖的小区可谓是“非富即贵”,政府部门、电力烟草、银行等住宅小区赫然在列,还有一些高档商品房住宅。然而,与这些小区“一墙之隔”,不乏“没有集中供暖、没有取暖补贴,实在冷得架不住,就装个热水袋捂着被子不下床”的其他住户。
招致争议的表面上是供暖“穷冷富暖”,实则是一些地方“介意”集中供暖造价高、花费巨大,政府相关部门谁都能管谁也不愿意牵头的态度。
据了解,我国现行的取暖补贴制度大多仅限于“供暖线”以北地区。在“国家集中供暖城市”,一方面,城镇居民在取暖季每月能领取到数百元的取暖费,另一方面,供暖企业还会获得一笔不小的财政补贴。但是在南方,政府却没有这笔费用。
因地制宜:供暖若成“必需品”该怎么办?
不少南方市民认为,温暖过冬已经成了强烈的民生需求,政府应该考虑完善相应的公共服务,在供暖问题上有所作为。
陈宪建议,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可由国家层面的政府部门统一决策,在供暖问题上设计一个温度系数,以北方最冷地区参考值为1,没有那么冷的地区相应换算为0.6、0.8等,然后按照不同分级标准补贴地方财政,或是居民手中。
“归根结底,在供暖问题上,应当充分尊重民众民意,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按需提供。”国际能源系统集团分析师胡利晓说,“在进行摸底调查,可行性认证和推行之后,要本着节能高效的原则,不能再走传统高耗低效老路。”
资源紧缺是绕不过的“坎”,我国与热力有关的煤气资源南方相对较为贫乏;环保是未来的方向,有报告警示,我国北方城市采暖能耗占全国城镇建筑总能耗的40%。
胡利晓认为,各地情况不同,集中供暖只适用于南方个别区域,不宜照搬北方。鉴于南方城市对供暖的需求差异非常大,且多数省份冬季低温时间短,可采取少安装散热片、缩短供热时间并加装控温设置等办法。
例如,“分户计量”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方式,在国内的天津、青岛等地都有过尝试,与传统的集中采暖相比,这种方式可节省15%的费用和20%的能耗。也可有效避免“热了开窗户,冷了就投诉”“用多少热能都交一样的钱”的纠结。
专家指出,南方供暖不能再走烧煤的老路,而是要兼顾既节能又环保。
在南方一些城市,以地源热泵、空气能为代表的新兴供暖技术开始应用。无锡市“朗诗未来街区”就采用了地源热泵进行集中供暖,室内常年保持23到25摄氏度的气温。
“绿色供热,环保建筑未来也是一个趋势。要切实提高建筑的"保暖质量"。建设"保温建筑""保温小区"可能前期投入比较大,但这才是南方取暖的长远之道。”胡利晓说。 (记者刘敏王海鹰杨玉华叶超)
作者:刘敏王海鹰杨玉华叶超(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