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速读中国

"史上最严交规"首日 机动车避让行人意识不高

来源: 北京晨报  
2013-01-02 01:51:13
分享:

  新年伊始,家住陕西省泾阳县堡子村的张穆老人心情纠结,远在广东打工的两个儿子长期“漂泊”,空荡荡的二层小楼内,难闻笑语。“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成为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泾阳县地处广袤的关中平原,在中国版图的中心位置,被誉为大地“原点”,其民风民俗颇具传统特色。与内地许多地方相同的是,随着青壮年劳动力流往城镇,原来“四世同堂”、“子孙绕膝”的传统家庭生活模式正在消失,引发了人们关于“谁来传承、谁来养老”的担忧。

  “我种两季庄稼,一年收入不到两万人民币,够老两口嚼谷的”。现年61岁的村民张军民如是说,长期劳作在他脸上刻满了沟壑纵横的皱纹。类似他这样的留守老人大多仍在种地,有的甚至种10亩之多。对于种地理由,有的表示为了生存,也有的也是为了排解寂寞。

  最新调查显示:中国内地农村“空巢老人”普遍存在“四难”——生活难、看病难、办事难、得到情感慰藉难。其中,老年人劳动自养、夫妇互相扶养和子女赡养是传统家庭养老的三大支柱,由于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的“缺位”,丧失了支撑家庭养老的稳定结构,从而影响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我们老姐妹冬天轻易不出门,取暖就上炕,炕头是烧柴火的‘连锅灶’,做饭、烧水、取暖都省钱。”年过七旬的杨老太说,虽然村里有些人家安装了锅炉暖气,但一个月煤钱需要数百元,以此取暖“捉襟见肘”,有的锅炉甚至成了“装饰”。

  在淳化县石桥镇,尽管孙宏利的一双儿女会定期回家“交钱”,但将“勤俭持家”刻成门匾的孙宏利却是非常“小气”。“常年务农身体还可以,有了头疼脑热的就去村里诊所。”孙宏利称,新农村合作医疗个人每年自付不超过千元人民币,报销比例“对付”小病还勉强,大病则难以为继。

  对此,该镇大学生村官徐杰告诉中新社记者,子女外出务工增强了老人医药支付能力,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老人平时到村诊所看病,无需现场付费,医药费由子女回来时一并结算。但没有儿女的照顾,会面临着许多孤独和无助,这可能是所有空巢老人的担忧。

  “当夕阳余辉照耀在人生最后的旅途上,谁来陪伴同行?”2011年7月,陕西启动城乡居民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按新标准给农村居民发放养老保险金。被该政策惠及的延安甘泉县姚店村民80岁的束志文表示,原来每月领70元,现在能领100元,零花钱足够。但没有亲人在身边就不像个家。虽然房子还是房子,东西还是东西。

  “最不能等的是亲情。”这是不分年龄层次的共识,在现实中,却难免受到种种羁绊。与“前途”、“追求”、“发展空间”、“工作压力”相比,“尽孝”被一拖再拖。逢年过节,一家短暂团聚之后,“儿女一走,心就空了。”这是空巢老人们最真实的心声。

  针对农村留守老人群体中存在的情感诉求,身为“打工族”的子女亦有诸多无奈。“为了在城里站稳脚跟,整天处于一种快节奏的生活中。像端午、中秋、元旦只有两三天的假期,千里迢迢回家看望父母,几成奢望。”

  据中国民政部统计,中国内地1.69亿60岁以上老年人中,40%过着子女不在身边或没有子女的“空巢”生活。预计到2030年,老龄人口将近3亿,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将达到90%。

  2012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子女“常回家看看”正式写入法律。新条文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这项立法,对于期待“子女承欢膝下,共叙天伦”的张穆老人而言,几如春风拂面。

关键词:交规,驾驶责任编辑:王培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