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时政要闻

时政微观察丨东北全面振兴的“天时地利人和”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9-14 16:00:04
分享: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黑龙江的林场、乡村、高校等考察调研,期间专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谋划部署东北全面振兴。

  在座谈会上,总书记深刻阐述东北地区肩负的重要使命,深入分析东北振兴面临新的重大机遇,对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东北全面振兴作出部署,为东北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指明了前进方向。

  白山黑水之间,重振雄风恰逢其时。

  《时政微观察》与您一起,看东北全面振兴的“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新时代新机遇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几次重大调整,直接关系东北“命运”。

  提起东北,人们很容易联想起“共和国长子”。浓重的历史色彩下,这里有过辉煌,也有过低迷,肩头扛着国家重担,如今又焕发青春。

  “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有70%以上布局在北方,其中东北占了54项。新中国第一批解放牌载重汽车、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艘万吨巨轮、第一辆内燃机车、第一块“的确良”……过去,东北依托新中国建设的时代机遇,成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

  △1956年7月13日,第一辆解放牌汽车驶下装配线。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实施深入推进东北振兴战略。东北地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国防安全的战略地位不断夯实。

  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把握我国发展大势,深刻指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面临新的重大机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利于东北把科教和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凸显东北的重要战略地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强化东北的战略支撑作用。

  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洪向华在接受《时政微观察》采访时表示,东北有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良好工业基础和产业链条,从国家整体布局来看,需要进一步发挥东北的战略支撑作用。

  △在辽宁大连市辽宁港口集团大连港集装箱码头,货轮在装卸集装箱。

  锻长板、补短板,东北全面振兴的“必答题”。

  “此次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之行中首次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是东北‘换道超车’的重要抓手。”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区域和产业规划部部长王福强在接受《时政微观察》采访时表示,这意味着东北要摆脱历史包袱轻装前进,必须着眼于新的增长引擎,瞄准面向未来的、能起到先导性和未来支柱性的产业,瞄准引领性的、原创性的、交叉融合性的技术,瞄准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的产业形态。

  洪向华认为,“新质生产力”就是新的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生产力三要素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者素质要得到全面提高,包括劳动工具在内的生产资料都要增加科技含量,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来构筑新的竞争优势、塑造新的发展赛道、赢得发展主动权。

  “地利”:区位优势独特

  东北区位优势独特,在我国辽阔的版图上,地位举足轻重。

  从国内全局来看,东北“天然禀赋”厚实。

  拥有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1亿多人口,建有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是全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东北地区发展成绩单有目共睹。

  在这次座谈会上,几位发言的同志都提到了粮。

  习近平总书记在随后的重要讲话中,也肯定东北“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夯实,粮食产量占全国1/4,商品粮占全国1/3,调出量占全国40%”。

  △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千万亩良田

  作为我国最北生态安全屏障,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重点国有林区。这里山脉绵延不绝,江河川流不息,肩负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使命。

  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近年来,东北地区装备制造领域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成果显著,解决了很多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

  △2023年8月31日,工人在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的水电分厂重型车间作业。

  观“地利”之便,还要跳出东北看东北。

  在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东北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在我国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如何深刻领会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王福强认为,随着世界经济重心向东移,东北亚会成为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引擎。而我国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从国际联通的角度来看,目前东北是属于前沿的。

  △2023年8月24日,参观者在第十四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现场选购尼泊尔特色商品。

  鲜活的数据是很好的例证。在前不久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上,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家企业汇聚东北,达成99个合作项目、引资额844.75亿元。

  近年来,东北地区不仅立足自身定位服务国家大局,更在开放合作中打开发展格局,加强与东部沿海和京津冀的联系,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人和”:精神底蕴深厚

  实现东北全面振兴,人的因素至关重要。

  “东北人才不少、技术基础雄厚、干部素质也不错,往往就缺一点创新精神和思想格局。一重抓了这块短板,各方面工作都上来了。可以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2018年金秋,习近平总书记赴东北三省考察,在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调研时感慨,“在这里,我能感到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爱国心、创造力,坚定了大家一道实现百年目标的信心。”

  这里有一脉相承的拼搏精神、奋斗精神、创业精神——

  东北抗联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里,藏着东北屡创奇迹的“精神密码”。

  洪向华表示,这些精神资源是我们独有的,是构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对于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热情,将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这里有鼓足干劲的人们,一步步夯实大国重器的产业根基——

  黑龙江省内有700多个科研机构和80多所高校,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沈鼓集团自主研发我国首台套年产150万吨乙烯装置大型压缩机组;哈电集团研制的百万千瓦水电机组,推动中国水电向世界水电“无人区”迈出坚实步伐……

  △2022年10月17日,位于吉林长春的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科研人员在卫星总装测试大厅进行相关测试工作。

  人口、人才流失,一度是东北之痛。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为东北人才振兴把脉开方:

  “优化创新产业环境,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加大人才振兴的政策支持力度,打造更多创业创新平台,支持东北留住人才、引进人才。”

  “加快边境地区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建设,加强边境村屯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努力留住现有人口,同时鼓励发展边境贸易、边境旅游和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支持在边境城市新建职业教育院校,帮助县城和小城镇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和人口聚集能力。”

  △游人在吉林长春市九台区清水村千亩苗木花卉休闲旅游观光产业园区参观游览。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天时地利人和”,应如是。东北重振雄风、再创佳绩,全面振兴,未来可期。

关键词:习近平,黑龙江,东北全面振兴责任编辑:裴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