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由中国新闻社指导、中国新闻网主办,以“中国品牌走出去”为主题的高质量发展与品牌强国调研座谈会在北京举行。调研座谈活动以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加快品牌强国建设,助力中国品牌走向世界为主旨。会上,中国新闻网正式启动“中国品牌出海计划”,助力中国品牌扬帆远航。
会议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并对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等作出重要部署,为新征程上加快品牌强国建设提供了新机遇、注入了新动力。推动中国品牌建设高质量发展,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持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中国新闻网总裁俞岚在致辞中表示,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新的历史条件下,品牌强国的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广阔。建设品牌强国,是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的题中应有之义;推动中国品牌走出去,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一环;讲好中国品牌故事,也是主流媒体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着力方向。
她介绍,近年来,中新社和中新网结合自身特色,推出了一系列致力讲好中国品牌故事,助力中国品牌走出去的国际传播融媒产品。同时,运用“新闻+”模式,为新媒体环境下的中国品牌出海拓宽传播渠道,提供多维度支持。未来,中新社和中新网将以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持续赋能中国品牌扬帆出海,助力品牌强国建设。
国家发改委国际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高健,工信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庾志成,文旅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二级巡视员张力,上海合作组织睦邻友好合作委员会秘书长郑薇,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潘海峰出席会议并作主旨发言。
高健在主旨发言时指出,品牌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象征,是质量强国建设的内在支撑。近年来,在各地区、各部门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品牌建设成效突出,“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培育了一大批具有行业话语权,广泛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企业品牌,提升了全球企业和消费者对中国产品和服务的品牌认同。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品牌还存在知名度较小、国际竞争力较弱等问题,加快品牌建设,推动品牌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
对此,高健提出品牌建设的三点建议:一是守住质量生命线,打造更多金字招牌和百年老店;二是拉紧文化感情线,不断增强品牌影响力和生命力;三是把握历史时间线,以品牌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共赢共享。他表示,中国企业和品牌全面“大航海时代”已经到来,期待通过系列的品牌活动,助推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更多中国品牌闪耀国际舞台。
庾志成在主旨发言时表示,近年来,工信部积极探索实践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品牌培育道路,持续做强做优“中国制造”品牌。围绕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综合运用标准引领、技术改造、项目支持、搭建平台等方式,引导企业充分发挥经营主体地位,持续开发品种、提升品质、创建品牌和改善服务,支持和鼓励企业走出去。
“支持中国品牌走出去和加快品牌强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有关部门、企业、媒体、商协会等各方面加强协同,形成合力。”庾志成表示,未来鼓励企业更好把握发展机遇,塑造品牌文化。大力推广“中国制造”品牌,扩大“中国制造”品牌国际影响力,提升“中国品牌”国际市场认可度。
张力在主旨发言时分享了自己在进行“文化走出去,游客请进来”工作时,对文化品牌建设推广的体会。他认为,开展对外文化文旅品牌建设,推动文旅品牌“走出去”, 首先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打造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文化品牌;其次,要守正创新,面对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世情、国情的发展,因循守旧、照抄照搬不能起到很好的传播效果;此外,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实事求是、顺势而为,持之以恒地开展工作。
张力表示,开展品牌“走出去”工作,无论是文旅品牌、商业品牌还是城市品牌,都需要社会各界方方面面的大力协作,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特别是在当前国际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情况下,各方面应发挥各自的优势,精诚合作,强强联合。”
郑薇在主旨发言时表示,上合组织睦委会的任务是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和国家发展大局。“为此,我们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也促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标准、中国产品‘走出去’,为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搭建更多的平台。”
“我们愿与各方密切合作,让中国品牌走向世界。”郑薇表示,上合组织睦委会希望能够建立起有效、坚强的供应链,让大家能够资源共享,同时也希望在上合组织国家30多亿人民中开展更多有温度、有深度的交流活动,扩大共同的利益,夯实社会基础,促进相知相亲。
潘海峰在主旨发言时表示,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品牌强国,需要把消费者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消费是最终需求,也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消费者是提消费扩内需的重要贡献者,也是优结构、促升级的有力推动者,更是高质量发展和品牌强国是否达到目标的投票人。
“中国品牌要‘走出去’首先要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潘海峰进一步表示,改善消费环境,畅通经济循环,提高循环水平,必须把不断满足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消费者权益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破解消费堵点、难点、痛点,补齐消费维权短板,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这主要是指中国消费者的获得感、满意度。
在调研座谈环节,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盛思鑫,北京市委宣传部国际传播处处长、二级巡视员张轶群,景德镇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盛璟晶,玉树藏族自治州文旅局副局长赵立平,国家文创实验区管委会主任李强,西双版纳州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州文化和旅游行业党委专职副书记江杰就“城市出海的国际化命题”主题进行探讨。
盛思鑫表示,品牌依托于品质,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是品牌建设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中国品牌不断加速品牌国际化进程,不仅展示了自身负责任、能担当的优质形象,还以国际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品牌故事,增进了世界对中国品牌的认同。
张轶群表示,国际传播工作和城市形象塑造首先要用事实说话,我们的事实传播具有深厚的底气和丰厚的案例,是最有说服力的传播;同时,价值传播是最高的追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是中国发展成就背后的成功密码,要讲清楚发展背后的内在逻辑和精神力量。
盛璟晶表示,景德镇对外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景德镇围绕对外文化交流主动作用,以国际化表达链接国际传播的资源,国际影响力日渐增强。希望用小写“china(瓷器)”写好大写的“China(中国)”的故事,让中国文化走向国际,直抵人心。
赵立平表示,玉树高标准定位、高起点谋划,文化旅游业逐步由“消耗性”向“消费型”转变,把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打造要素全、品质优、特色强、配套好的现代旅游产业体系,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优化升级。
李强表示,北京市朝阳区是文化活力大区,是文化产业资源要素最集聚的区域,国家文创实验区是全国唯一的部市共建的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试验田”,本身也是个非常重要的城区品牌。下一步要按照科技赋能文化创新、文化赋能城市发展的思路,积极发挥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的作用,搭建国际文化交流平台,着力提升区域品牌化、国际化、高质量发展。
江杰表示,西双版纳将从筑牢民族文化“走出去”的根基、找准民族文化“走出去”的方向、培育民族文化“走出去”的品牌三个方面,做好城市的传统文化出海文章。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区域特点的文化链、文化圈、文化带,为更多领域的交流合作创造条件。
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副院长安峰山,中国建设银行公共关系与企业文化部资深副经理王强,华为中国战略与Marketing部副总裁周建国,正大集团农牧食品企业中国区副董事长叶剑,IAI传鉴国际广告奖执行主席刘广飞,就“如何让品牌‘全球知名’”主题进行调研座谈。
安峰山表示,中国企业和品牌要“走出去”,要实现国际化,需要企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需要政府营造环境、创造条件,需要专家学者群策群力、贡献智慧,也离不开媒体宣传传播,提供舆论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力,助力中国品牌走向世界,扬帆出海。
王强表示,国家实力的强大为国际品牌影响力的提升创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机遇期,大型银行要紧随国家发展战略,在服务实体经济当中锤炼品牌塑造能力,并努力提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增强品牌话语权。在践行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中,面向国际讲好中国品牌故事。
周建国表示,企业在品牌建设过程中,除体现商业价值外,要更注重践行社会责任,通过产品、服务、销售等,为解决痛点、难点问题提供方案,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当一家企业的产品、服务销售出去,除了服务客户本身,能不能通过产品和服务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是企业以后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和重点去讲的故事。”
叶剑表示,正大集团这些年特别重视中国本土企业的打造,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中国品牌持续扩大、加强和溢出创造了最坚实的基础。但在食品安全、消费品背后文化价值的打造等方面还有待改进,期待下一步和老百姓相关的快消品也能“走出去”。
刘广飞表示,伴随着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发展,很多中国品牌有了出海的需求。中国品牌出海尤其是大品牌出海,产品力固然重要,还有渠道力、营销力等也是非常重要的,三者结合在一起才能让品牌达到出海的价值。
在座谈会上,中国新闻网依托权威中央媒体的传播优势和资源整合优势,正式启动“中国品牌出海计划”。该计划将以“一城一策”“一企一策”模式提供全案定制、全链服务,邀请国际品牌专家、海外侨商侨领、境内外权威媒体、法律和商务全球合作伙伴,为中国品牌出海量身打造涵盖“品牌定位-全球战略-品牌推广-舆情管理”的全球化品牌管理解决方案,举办系列主题活动帮助中国品牌进一步了解国际政策法规和各个国家的商业环境、市场机会、文化习俗等,以传播服务提升品牌影响力,以政务服务实现国别政府资源对接,以商务服务护航品牌国际化,以定制服务打造品牌国际竞争力,助力中国品牌扬帆远航。
当日,来自政府部门、高校、企业以及海外华文媒体的数百位代表在线下或线上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