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砖红墙,象征着“复兴栋梁、强国先锋”的红色传承;
三“人”并列的校徽,诠释着“人民、人本、人文”的办学特色。
2022年4月2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
面对热情洋溢的师生们,他殷殷嘱托:“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当天上午,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一场以“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主题的思政课正在进行中。
走进教室,向老师和同学们招手致意,习近平总书记坐到了同学们中间,一同倾听讲授并参与讨论。
讲台前,授课教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易正在播放视频《陕北公学》,带领同学们回顾“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的红色历史,重温人大人心中的延安精神。
听到动情处,习近平总书记微笑点头。
“他就坐在我身边。”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2020级硕士生王曈曈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然非常激动,“总书记仔细倾听每一名师生的发言,同大家用眼神交流,他还侧过身来,看了看我做的笔记。”
认真听完同学们的提问与发言,习近平总书记也参与进热烈的讨论中。
在师生们热烈掌声中,总书记从中国走过的不平凡之路说起,从延安窑洞里的马克思主义,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穷二白,再到改革开放的惊雷划空……他勉励同学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
来到学校博物馆参观中国人民大学校史展,两张老照片唤起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忆。
那是1984年的夏天,中国人民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赴河北正定调研,时任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骑自行车去看望他们。
一张是合影,每个人都神采飞扬。另一张拍摄于招待所,大家坐在床铺边促膝长谈。
一名社会实践团成员后来回忆,大家在正定县开展了三天的活动,习近平来宿舍和大家聊过两三次,聊得最多的,是如何做好基层工作这一话题。他分享了自己在基层工作的体会和感悟,鼓励同学们毕业后到基层一线去接受实践锻炼。
时隔38年,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同人大师生们讲到自己的“大学观”。
“我们脚下的神州沃土孕育了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见证了百年的峥嵘岁月,祖国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蕴含着那么一种精神,那么一股力量。”
“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
座谈会现场,师生们侧耳倾听,习近平总书记话语铿锵。
言谆意重,立本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