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午后,一场暴雨突袭上海,可这并未影响82岁老人夏云龙出门的心情。
当记者赶至古北市民中心时,夏云龙老伯已在会议室等候。“不妨事,不妨事。身体好,心情好,我每天都要走一两万步呢!”面对记者的歉意,夏老伯爽朗地笑了。
古北市民中心。虹桥街道供图
自从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来过这里,古北市民中心所在的虹桥街道基层立法点声名远播,作为最早一批立法信息员,“退而不休”的夏老伯,更闲不住了。
与夏老伯聊完,风急雨骤初歇,云霞烂漫间,上海天边出现了“双彩虹”。
听最接地气的声音,反映最原汁原味的建议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的古北市民中心,当时,一场别开生面的法律草案意见建议征询会正在进行。习近平同参加征询会的中外居民亲切交谈,详细询问法律草案的意见征集工作情况。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实地考察,了解社区治理与服务情况。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习近平强调,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所有的重大立法决策都是依照程序、经过民主酝酿,通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产生的。希望你们再接再厉,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继续作贡献。
“总书记说‘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这话说到我们心里了!”夏老伯感慨道,“不买油盐酱醋,怎么了解‘开门七件事’的繁琐?不爬爬楼梯,怎么知道‘老破小’加装电梯的迫切?所以,把立法点深入到最基层,深入到居民区里,就是要听最接地气的声音,把老百姓的建议原汁原味反映上去。”
夏老伯是长宁区长虹社区居民,从事教育工作50余年的他,2014年退休后回到居住地虹桥街道养老。“本想着年纪大了,在家看看书、外出观观景,享受天伦之乐度晚年。然而,在居民区党总支的召唤鼓励下,我开始积极参加各项社区活动。”2016年,夏老伯成为虹桥街道立法联系点的一名信息员。
2017年9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新的《国歌法》,将第五条修改为:“国家倡导公民和组织在适宜的场合奏唱国歌,表达爱国情感。”消息传到夏老伯的耳朵里,他激动得热泪盈眶。“这条修改建议,就是我和同事们在修改《国歌法》的座谈会上提出来的呀!”
夏老伯给记者展示《国歌法》修改的内容。人民网记者 唐小丽 摄
“很有成就感!”这是夏老伯做立法联系点信息员以来最直接的感受。“因为他们(立法机关)真的会认真听,认真采纳。”
夏老伯说,成就感催生出信任感,“这样一来,老百姓就信任我,知道我提的建议管用,他们就愿意跟我讲,而我也更信任立法点,这是互相之间的信任。”
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创了法律编纂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
“如此重要的《民法典》,与我们虹桥也有着不解的渊源。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先后听取了180余人的意见建议,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上报意见建议91条,有10余条被不同程度采纳。”对于夏老伯们来说,最自豪的事儿,莫过于提出的意见被采纳了。
众人事众人商,立法工作“融入寻常百姓家”
基层群众意见直通最高国家立法机关,对于虹桥街道干部和群众而言,不是新鲜事。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同时也是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的信息员,朱国萍见证了虹桥基层立法联系点从无到有的飞跃,实现了让立法工作“融入寻常百姓家”。“当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同志找我谈起在上海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的考虑,后来全国人大在上海选点时,我就倾力推荐,争取立法联系点落户虹桥,这里在居民构成上很有优势,既有古北涉外居民区,又有传统居民区,有助于听到方方面面的居民意见。”
2015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将虹桥街道确定为基层立法联系点,在全国人大和基层社区间架起了一道“彩虹桥”。虹桥街道也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首个设在街道的基层立法联系点。
古北市民中心墙上的“彩虹桥”,一头连着虹桥街道,一头连着全国人大常委会。人民网记者 唐小丽 摄
“过去,我们感觉立法工作的层次比较高,法律的制定有些高深莫测,设在家门口的基层立法联系点打破了这种神秘感。”朱国萍说,立法如此接地气,让基层声音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这也是我国立法工作迈出的一大步。
2021年2月,长宁区虹桥街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过程民主基层实践基地”在古北市民中心正式揭牌,意在形成有事好商量、“众人事众人商”的社情民意沟通氛围。
实践基地在古北市民中心揭牌。虹桥街道供图
“总书记嘱咐我们,一定要把老百姓大大小小的事情办好,要把他们的操心事、烦心事一件一件地加以解决。”虹桥街道荣华居民区党总支第一书记、古北市民中心主任盛弘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的情景仍很激动。
“去年‘七一’,我在天安门广场聆听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他再次强调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我在现场听了很激动,也很感慨。”盛弘说,“作为这一重大理念的首次提出地,我们要牢记总书记嘱托,逐步探索如何把全过程人民民主真正实践好、发挥好。”
“总书记要求我们不断探索和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建设,给了我们极大鼓舞和激励。”长宁区委书记王岚表示,要切实履行好首提地的职责和担当,把这一重大理念贯穿到城市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我们要全领域搭建线上线下民意直通车,让更多人民群众的‘金点子’化作城市治理的‘金钥匙’,全身心讲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故事,努力当好讲述人民当家作主中国故事、上海故事的重要窗口。”
据统计,虹桥街道全国基层立法联系点成立7年来,共完成67部法律1300余条意见建议的征集上报,其中101条建议已被全国人大所采纳。
古北市民中心墙上的标识牌。人民网记者 唐小丽 摄
这些数字被制作成了动态更新的标识,展示在古北市民中心。每一个动态更新的数字,都代表一条新的建议被采纳,一部新的法规得到了来自基层的充分讨论。
人民建议征集,构筑起同心抗疫的强大合力
说到“众人事众人商”,这一朴素的民主理念在上海早已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
23年前,黄浦区五里桥街道首创了“三会”制度——通过听证会、协调会和评议会,实现“居民的事情,居民说了算”,成为基层党组织和居委会引导社区自治、解决治理难事的好办法。
历久弥新的“三会”制度在应对此次疫情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哪栋楼有确诊?自己的楼栋是否安全?相关人员有没有转运?起初,由于信息不对称,社区稍有风吹草动,各楼组微信群便可能谣言四起。居委考虑居民隐私问题,对确诊信息是否发布犹豫不决。当疫情进入暴发期,居民对于确诊信息的获悉诉求越来越强烈,对日常核酸检测也产生了一些抵触情绪。
“街道不少居委利用已经建成的楼组微信群,在特殊时期活用‘三会’制度,与居民进行‘云协商’,一起探讨如何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给予必要的信息公开。”五里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倩介绍,几轮协商后,《抗疫日报》在多个居民区应运而生。
“云协商”中诞生《抗疫日报》。五里桥街道供图
人民当家作主,具体、现实地体现在社区治理的方方面面。
“目前,开展流调工作主要采取以电话方式联系流调对象的方法,但存在流调电话因被错误标注为骚扰电话、诈骗电话,造成流调对象拒接或接听后反复询问流调工作人员身份,严重影响流调工作时效……”今年年初,上海疾控部门工作人员何凡和金凯提交了一条人民建议,这条建议的契机来源于一则“流调留言”。
何凡、金凯提交的建议。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供图
“作为一个普通的疾控人,我真的没想到面对疫情这么难,三天熬两个通宵的大有人在……”这则“上海发布”公众号下方的留言戳中了无数市民,这种无奈也是何凡、金凯二人在流调过程中的感同身受。
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收到建议后第一时间予以摘报,及时交由上海市卫健委和上海市通信管理局办理落实。如今,上海市民在接到标注过的流调电话时,手机会同步弹窗,提示“您好!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调人员给您致电……”等字样,打消其接听疑虑,提高接听效率。
上海市疾控中心微信公号 图
“关于完善流调工作保障措施的建议”如今让流调电话有了“电子标签”,“关于加强应检未检人员管理的建议”推进了“赋黄码”措施出台,“关于规范《解除医学隔离证明》的建议”促成统一模板的应用……疫情之下,人民建议构筑起同心抗疫的强大合力。
听民声、聚民智,让人人都来提建议。2020年7月17日,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揭牌成立,开启了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新篇章。人民建议征集办成立以来,共收到市民意见建议超过16万条,占信访总量的36.6%,报送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建议采纳率达98.5%。一条条来自人民群众的“金点子”,成为城市发展的“金钥匙”。
如今,全过程人民民主,从首提地发轫,到16区“遍地开花”,已经深深根植于人民城市的建设之中,成为上海城市治理的“新引擎”。(唐小丽 王文娟 董志雯 马作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