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读小兵张嘎的故事,就对这里十分神往。”2017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来到白洋淀。他说:“我曾在河北正定工作,但也一直没有机会来。”
那次白洋淀之行,习近平专程考察了雄安新区建设规划工作。1个多月后,一条重磅消息传遍大江南北——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白洋淀所在的这片区域,与位于东北方向100多公里的首都北京,从此有了不同寻常的关联。
图为雄安新区白洋淀风光。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一
位于华北的京津冀,多年来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京津日趋“肥胖”,人口膨胀、交通拥堵、公共资源紧张等“大城市病”突出,尤其是首都北京;而周边地区过于“瘦弱”,差距明显。京津冀老百姓流传着一句话:“北京吃不完,天津吃不饱,河北吃不着。”
面对“成长的烦恼”,突破口在哪里?2014年10月,习近平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总体思路框架》作出批示:“目前京津冀三地发展差距较大,不能搞齐步走、平面推进,也不能继续扩大差距,应从实际出发,选择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通过试点示范带动其他地区发展。”
经过不断思考,选择一个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的构想逐渐浮出水面。2015年2月10日,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时,习近平明确提出“多点一城、老城重组”的思路。
“一城”,就是要研究思考在北京之外建设新城。这座新城,不仅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地,而且将成为京津冀区域的新增长极。
新城选在哪儿?一位曾参与选址工作的相关负责人说,“河北方面曾拿出了13个方案,经过反复比对、科学论证,方案范围逐步缩小,最终锁定‘雄县-容城-安新’这一方案。”
“具体到哪里建,这是一个科学论证的问题,不能拍脑袋说在雄安。”2016年3月24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时强调,现在经过反复论证,并和北京市、河北省共同研究形成这个结果,一旦定下来,京津冀三地和有关部门都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用大历史观看待这件大事。
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审议并原则同意《关于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和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有关情况的汇报》,确定了新区规划选址,同意定名为“雄安新区”。
随着设立雄安新区消息发布,人们很快了解到,作出这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了怎样一番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2019年1月16日,习近平在河北雄安新区考察调研。图为在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大清河片林一区造林区域,习近平登上秀林驿站二层平台远眺林区全貌。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二
2017年2月23日,习近平从中南海出发,驱车100多公里,专程到河北省安新县,实地察看规划新区核心区概貌。
在大王镇小王营村,习近平走进一片开阔地。这里就是规划中的雄安新区起步区的核心地块。
“这地方老百姓生活得怎么样?人口密度有多大?拆迁人口有多少?”在一张规划图前,习近平仔细察看区位、规划状况,详细了解人口搬迁安置、区域内的地质水文条件等情况。
此后,这座城市的规划,一次次摆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会议桌。习近平也一再谆谆告诫:“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不要留历史遗憾。”
这份战略定力,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2018年2月22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听取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编制情况的汇报。两个月后,《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向全社会公布。
2019年,雄安新区进入大规模建设开启之年。同年初,习近平再次来到雄安新区考察。
在雄安新区规划展示中心,习近平通过大屏幕连线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建设工地现场。屏幕那端,施工总指挥头戴安全帽站在脚手架前,身边站着一群京雄城际铁路建设者。对于能否如期完成任务,施工总指挥高呼一声:“同志们有信心没有?”“有!”嘹亮回答响彻旷野。
看到这个场景,习近平十分感慨。他说,现在是数九寒冬、天寒地冻,但我们的铁路建设者仍然辛勤劳动着。你们正在为雄安新区建设这个“千年大计”做着开路先锋的工作,功不可没。全国人民都期待着你们的捷报!
考察期间,习近平说,这两年,几乎没有动一砖一瓦。现在有了蓝图,雄安从顶层设计阶段转向实质性建设阶段,可能今年就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局面了。
2020年12月27日,从雄安开往北京西的首发列车停靠在雄安站站台。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白洋淀旁,雄安新区塔吊林立,各项建设如火如荼,并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大规模开发建设同步推进的关键时期。习近平对设立新区的战略构想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2019年1月16日,习近平曾登上雄安新区“千年秀林”驿站平台远眺,望着一株株摇曳的小树幼苗,他欣喜地说:“让它们跟着雄安新区一起慢慢生长。”
今天,这片“千年秀林”已经郁郁葱葱。
文/钟祺
编辑/静玄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