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9点,位于北京市顺义区的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健身房里热闹非常,伴随着欢快的音乐,中国残奥冰球队的运动员们开始了一天的训练。
残奥冰球运动员都是下肢残疾者,队员需要坐在特制冰橇上参加比赛,每个运动员的冰橇都要根据比赛规则和身体条件量身定做。运动员还要手持特殊设计的冰球杆,这种球杆两端形状和功能不同,一端为齿状,用来推冰和操控方向,另一端像船桨,用来控球和击打。远远看去,运动员们就像是坐在“大号冰鞋”里互相对抗的超级战士。
由于参加残奥冰球比赛的运动员需要坐在冰橇上参加比赛,所以运动员上肢力量的训练变得尤为重要。在模拟对抗战的等待间隙,年仅19岁的运动员邱殿棚还在反复地练习专业动作,身为前锋,他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要用更快的速度控球,正滑、倒滑、急停,每个环节都要做到收放自如。他一直认为,既然自己是队里年纪最小的球员,自然就应该比其他人更努力。
邱殿棚在6岁时,因一场车祸失去了左腿,因为性格要强,他从来没有用过拐杖,很小就学会用一条腿跳着走。14岁那年,他从零开始学习冰球,通过刻苦的练习一路进入到国家队,在冰上一次次对抗和冲撞之间,他的体能和意志力都在不断增强。邱殿棚说,在这里最大的收获是乐观和友谊。这里的队员们不仅是冰上的伙伴,更是生活中的兄弟,大家并肩作战,相互鼓励,让他真正打开了封闭的自己。
邱殿棚的室友是来自贵州的李宏观,今年21岁,和邱殿棚一样,李宏观也是在6岁时遭遇了车祸,失去了左腿。面对挫折,他同样没有自暴自弃。来到国家队参加冰雪运动项目,对于李宏观而言无疑是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这让他重拾了信心。他一直觉得,失去左腿的自己,只有上了冰场,才能找回奔跑的感觉。
李宏观是队里身体最瘦小的一个,所以他的日常训练也很拼命。为了能够尽快练习好冰橇上的平衡和速度,他甚至搬来10公斤的杠铃片压在冰橇上。李宏观说:“比你优秀的人都在努力,你只有更努力才能跟上他们的步伐。”
虽然没有高大的身材,李宏观却在自己的灵活度上找到了优势。在2021年9月瑞典残奥冰球世界锦标赛上,他打进了8个进球,成为全队进球排名最靠前的队员之一。在他的QQ空间有一段英文的签名,“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他说这是在接触冰球运动之后最能代表自己内心感悟的一句话,“比赛中你可能打不过对手,但你不能因为对手强,就提前放弃。同样,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不要胆怯,要勇于去战胜它。”
21岁时因车祸致残的崔玉涛,直到4年后才开始接触残疾人体育运动。崔玉涛最早被青岛残疾人自行车队教练宋年春看上,开始练长距离自行车,最好成绩拿过山东省运会的第二名。后来因为身体单薄,力量上不去,又改练过游泳和射箭,但都没有取得什么突出的成绩。虽心有不甘,但迫于生活压力,崔玉涛一度放弃体育,回乡谋生。 然而,2015年底,宋教练的一个电话又让他心生波澜。
原来是听说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后,中国残奥冰球队要在各省招人。当时宋教练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崔玉涛。可是已经放弃体育,重归家庭生活的崔玉涛,面对多年来不离不弃的妻子以及慢慢长大的孩子,他开始犹豫了。好在妻子虽然不太情愿,但最终还是选择理解丈夫,决定给他一个机会去追逐梦想。
就这样,从不停地翻倒在冰面上开始,崔玉涛渐渐学会并喜爱上了这项冰上运动。虽然崔玉涛的年龄比较大,但他训练肯吃苦,脑子也聪明,很快就成为队中的主力,被任命为队长。在与年轻队友的竞争和对抗中,他忘记了自己的年龄,淡忘了自己的残疾,单纯地享受着冰球所带来的快乐,这份快乐同时也意味着责任。
作为中国残奥冰球的开拓者,他们的目标不应该仅仅是参加北京冬残奥会,让残奥冰球在中国落地生根,成为他们的又一个梦想。
“我们这批人是中国第一批残奥冰球项目运动员,我们都是从零开始,跟着教练一步一步地朝前走,我觉得我们是创造历史的人,是开拓者。至少于我而言,就想努力把这个项目学好,最起码让它能在中国继续存在下去,希望将来有一天,我可以把我的技术传授给年轻的队员。”
在闷头苦练了一年多后,2017年中国残奥冰球队第一次走出国门,参加了在俄罗斯举行的洲际对抗赛,在与俄罗斯、意大利、捷克等世界劲旅的交手中,中国队由于经验不足,全部失利。
有了实战的经验,队员们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在教练的带领下,又经过一年的苦练,到了2018年中国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在芬兰,他们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以全胜的成绩夺得残奥冰球世锦赛C组冠军,升入B组。
2019年第一次出战B组的中国队力压东道主德国队获得第三。2021年再次征战B组的中国队所向披靡,以5战5胜的成绩拿下B组冠军,在闯入A组的同时,也获得今年北京冬残奥会的比赛资格。
三年三个台阶,从冰球白丁到世界劲旅,中国残奥冰球队创造了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