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速读中国

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八周年|协同发展释放“健康红利”

来源: 沧州新闻网  
2022-02-22 11:31:17
分享:

“朱教授,您来啦!”2月18日上午9时许,沧州市人民医院医专肿瘤院区肿瘤内科的护士看到迎面走来的朱步东,熟络地打招呼。朱步东是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副教授,每周五是他来市医院医专肿瘤院区的坐诊时间。

在肿瘤内科候诊大厅,预约挂号的患者正有序等待。如今,对沧州百姓来说,在家门口的医院就能接受京津大医院的专家诊治,已成了“家常便饭”。

如果把时间往前翻翻,不难想起,当年沧州老百姓但凡有点儿“大毛病”,尤其像肿瘤这种疾病,往往只能去北京、天津等外地的大医院就医。沉重的病情、沉重的奔波劳碌、沉重的心理压力、沉重的经济负担,这些“沉重”,都会让患病的家庭愁眉不展。

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犹如春雷,不仅打开了沧州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眼界,也开拓出一条站在“巨人”肩膀前进的新路径。

家门口的京津医生多了,去京津看病的沧州百姓少了。仅市医院医专肿瘤院区一家医院,成立6年来,已累计聘请4700余人次的京津专家来沧进行诊疗服务,服务患者5万余人次。

与京津有关机构建立多种形式合作关系,也极大提升了我市基层医疗机构的实力。

前不久,23岁的北京市民王先生因长时间久坐造成右腿血栓,本想在北京的医院住院治疗,可一打听不要紧,光是排队挂号、做检查就需要两天时间,而且住院还暂时没有床位。王先生的父母这些年一直在沧州经商,看到这个情况,就让儿子住进了沧州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

“没想到现在沧州的医疗技术和硬件都挺不错,我在血管外科住了两个星期,通过输液治疗,现在已经康复出院了。”提起这段沧州就医经历,王先生赞不绝口。

从沧州病人涌向北京各大医院,到北京患者“回流”沧州就医,王先生的事例并非偶然。“随着京津冀医疗卫生不同形式合作交流的开展,咱沧州的医疗机构实力得到显著提升,带来对本地患者的‘截流’效应,甚至越来越多的北京患者都来咱们这看病就医了。”中心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资源共享的快步推进,离不开制度保障。家住新华区的市民李德才今年65岁,退休前在北京铁路局天津机务段工作,参保地是天津市。“过去我在沧州住院治病,所有费用都要先自己垫付,报销时要拿着病历、诊断证明、住院明细等材料,到北京铁路局天津机务段驻沧办事处备案,然后等20多天才能拿到报销的费用。”

“这几年改变可是太大了,这不,我前些日子在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东院区做了个疝气的手术,出院当天用社保卡就能结算报销,还不降比例。”随着沧州市中心医院、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东院区纳入天津市医保定点范围,越来越多的人和李德才一样,享受到了深化京津冀医疗保障协同发展释放的“健康红利”。

链接

制度的突破正将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引向深入。为推动《京津冀医疗保障协同发展合作协议》落地落实,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近年来,我市先后将北京、天津30家定点医疗机构纳入我市医保定点范围。我市参保人员在30家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无需异地就医转诊转院证明,只需办理备案手续,执行就医地“三目录”,统筹基金起付标准和支付比例就可按照我市同级定点医疗机构标准执行,实现医保政策同城化,医保待遇同城化,经办流程同城化。

同时,按照“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我市已有71家定点医疗机构开通京津冀异地就医普通门诊费用直接结算业务,包含全市所有二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每一个县(市、区)至少有一家定点医疗机构能够为京津参保人员提供包括个人账户和普通门诊统筹费用(不含门诊慢特病)的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

在将本市定点医疗机构纳入普通门诊费用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同时,也与北京、天津实现互通互联,在北京2563家、天津1021家定点医疗机构,均能享受到异地就医普通门诊费用直接结算的便利,实现了“一卡走遍京津冀”。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协同发展,健康红利责任编辑:郭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