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速读中国

点赞超4亿!比美加总人口多!总台直播孟晚舟归国全球关注!

来源: CMG观察微信公众号  
2021-09-28 14:23:04
分享:

  千余日夜尽,晚舟终归航。

  经中国政府不懈努力,当地时间9月24日,孟晚舟女士乘坐中国政府包机离开加拿大,在北京时间25日晚抵达深圳,回到祖国怀抱。

  首发快讯、独家视频、全程直播……跨越上万公里的飞行距离,十几个小时的飞行时间,这条归家的路,总台大小屏直播报道一路相随,与数亿双眼睛一起,守候晚舟归航的时刻。

  01全网首发,期盼归途平安

  北京时间25日10点29分05秒,总台央视新闻客户端全网首发第一条稿件《独家视频丨孟晚舟即将回到祖国》。微博网友感慨:"不懈努力这四个字承载的可太多了。"

  随后,央视新闻客户端与总台新闻中心、北美总站、广东总站密切配合,用17条全网首发首推的独家快讯,记录下这场归途的每一程、每一步。

  1028天,走过最迷惘的黄昏,即将迎来璀璨星光。这是一场靠斗争赢得的巨大胜利,亿万颗心共同鼓动,期待孟晚舟再次踏上祖国土地的时刻。

  为了迎接这一刻,早在飞机抵达深圳宝安机场的4小时前,总台就开启了独家直播——

  02独家直播,牵动亿万人心

  深圳机场大家怎么迎接孟晚舟?飞机现在飞到哪儿了?我们等不及飞机降落的那一刻,总想听到更快、更近的消息。

  25日晚,《新闻联播》播出"孟晚舟即将回到祖国"的动态消息。21:40,总台新闻频道打破常规编排,推出"孟晚舟,欢迎回家!"直播特别节目。新闻中心派出报道团队赶赴深圳,与广东总站协调配合,迅速搭建直播系统,为总台各平台提供公共信号。

  机场塔台与包机的空中通话"祖国永远是你最强大的依靠",走出舱门的孟晚舟与国旗同框,"那一抹中国红"的国旗飘扬,直播中,每一句话语都含情,每一个画面都走心。

  总台演播室特约评论员实时解读评论,用有力的核心观点为直播画面写下注脚。

  在飞机抵达深圳的4小时前,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早早开启直播特别节目《总台独家直播 | 晚舟,欢迎回家!》,整场直播持续5小时。

  有了总台新闻中心和广东总站的独家直播信号,有了塔台内、核心停机坪上的记者连线,即使飞机还在归途,我们也可以随时从直播画面看到停机坪的迎接人群,从航路图上看到飞机此时身处何地。

  截至25日23时,《总台独家直播 | 晚舟,欢迎回家!》总观看量近4.3亿。其中,在央视新闻新媒体平台观看量近2.75亿。刷新央视新闻各平台最高观看人次、最高同时在线等多项纪录。

  央视新闻微博根据直播内容设置的多个话题,冲上热搜榜单。其中,#欢迎孟晚舟回家#阅读超3.8亿,#孟晚舟抵达深圳# 阅读超4亿,#孟晚舟回到深圳#阅读超1.8亿。

  9月26日,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兼总编辑慎海雄披露,孟晚舟回家的央视直播报道,引发了全国网民热烈反响,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下属的央视频、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网等新媒体平台上,点赞总人次达4亿,超过了美国和加拿大的总人口。

  这就是民心所向,是人民的力量!

  香港《大公报》刊登澎湃新闻关于"孟晚舟回家"总台报道情况。

  03全球守望,传递中国信念

  万里归途,万众期待。来自总台的直播信号、新闻素材,跨越重重山海,向世界展示一抹绚丽的中国红,传递中国人心中的信念之火。

  海外网友留言点赞总台报道

  总台国际视频通讯社紧急协调前方资源,采用卫星和网络两种方式,全程对外发布孟晚舟乘机抵达深圳机场的直播信号,信号时长29分钟。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欧广联向其全球媒体用户全程转发。加拿大广播公司、加拿大最大的商业电视网CTV全程转播了孟晚舟走下飞机、发表感言的直播信号。

  截至26日19时,总台国际视通对外发布的"孟晚舟回国"直播信号和新闻素材被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引用进行多语种发稿,被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美国公共广播公司、BBC、英国天空新闻台、法国24台、德国电视一台、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加拿大广播公司、西班牙国家电视台、全俄国家电视广播公司、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日本NHK等58个国家和地区的322家电视频道,以及柬埔寨东盟头条新闻网、印度WION新闻频道YouTube账号等69个网络新媒体平台转播报道。外媒播出时长是发布信号和素材时长的48倍,G7国家媒体数占54%,G20国家媒体数占63%。

  英国BBC、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英国天空新闻台、法国24台、德国电视一台、加拿大广播公司、卡达尔半岛电视台、日本NHK报道截图。

  月是故乡明,心安是归途

  中秋的月饼尚有余香

  国庆的花篮已经亮相

  愿漫天繁星、万家灯火

  和总台的声音一起

  为归航的一叶晚舟

  拂去尘土泥泞

  披上流云彩霞

  回家了!平安了!

关键词:孟晚舟,加拿大,深圳责任编辑:郭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