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特约评论员 于平
成都高中生小林坠亡,引发了一场延续数日的舆论海啸。5月12日,关于此事的详细调查结果以及相关录像终于公布,媒体报道通过采访学校、教育局、公安部门、家属等多方,还原了小林坠亡前的行动轨迹,以及小林性格问题,以及在学校的人际交往。
相比之前的通报版本,此次的信息公布无疑有着很大的进步。之前的通报,对警方现场勘验、法医检验、调阅监控等工作,基本一笔带过,而在此次信息公布中,则提供了许多细节和证据。包括,警方在坠楼起点南侧的平台地面上,在坠楼起点处护栏,以及在护栏防护玻璃上发现了多处小林的鞋印,踩踏痕迹、指纹,等等。通过对小林遗体体表检验,理化检验,鉴定其损伤均为高坠伤,排除中毒死亡。
对于家长质疑关键监控录像的缺失,之前通报完全回避。而现在提供了解释,“由于死者生前攀爬进入的连接平台属于无人活动区域,未安装监控……根据现场脚印、攀爬痕迹等证据证明,此前没有其他人进入该平台。”此外,录像还显示,小林此前还进入学校负一楼水泵房,情绪低落,有用疑似刀具数次割左手腕的动作。
对于小林的死因分析,只是简单排除小林遭体罚、辱骂,以及校园欺凌的可能,并未提供任何依据。而这次,则公布了走访调查的细节,包括同学反映小林平时性格相对内向,QQ聊天记录中有自我贬低的言论,甚至有“一跃解千愁”这样的表述。小林的随身物品中还找到一张写给一位女生的纸条,等等。
至于,救护车何时到达?校方何时报警?何时通知家长?对于遗体处置的争议以及对网络流传“学校化学老师为留学名额迫害小林”的谣言,此次调查报告都给予了详细通报。
可以说,最新的信息公布,堪称细致和详实,真正体现了对于生命的负责。对于家长的疑问和公众的关切,基本都作出了回应和阐释。整个事件的调查结果,不再给人以云山雾绕之感,而是有过程,有证据,有数字,向公众呈现了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最大限度逼近了真相,也正因此,它获得舆论的普遍认可,这场沸沸扬扬的争议迅速得以平息。
只可惜,相对舆情,这样的信息公布来得有些晚。倘若能早一点讲事实、摆证据,拿出开放和坦诚的姿态,公开一切可以公开的信息,相信必然会尽可能地消除误解,让网络种种流言不攻自破。
校园是一个封闭的环境,出现类似坠亡的悲剧,家长在第一时间质疑和追问学校责任,这是理所当然的。所以,问题不在于家长该不该质疑,而是受这样的质疑时,从学校、教育部门到警方要如何应对。
互联网时代,更要主动应对公众质疑,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这也是平息舆情的必由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成都高中生坠亡事件,不仅给当地以教训,也给更多地方上了宝贵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