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文娱看点

“对话”100年前“新青年”,热血沸腾

来源: 扬子晚报  
2021-03-11 11:13:51
分享: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春节后恢复更新常态,让追剧的粉丝松了一口气。在许多年轻人几倍速追剧还嫌慢的时代,这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拿到8.9分,让网友看得热血沸腾,还不断催更,怎么做到的?

  毛泽东在蒙太奇的画面中登场,风雨飘摇中他发足狂奔,趟过民不聊生的破旧山河。陈独秀长发掩面,于群情激奋的学生中安然进食,俨然一副不拘小节的狂士形象;李大钊看到妻儿在院中捉鸡时纵声大笑……那些我们熟悉的历史课本上的人物活灵活现。他们不再只是课本中“精神导师”式的高大全,而是既有高光时刻,也有烟火气。《觉醒年代》之所以能引人入胜,不仅在于将这段历史从文献课本的字里行间,投映于屏幕之上,更以“更精准、更生动、更丰满、更立体”的创作手法,为今人提供了一次与先辈隔空“对话”的契机。

  《觉醒年代》首次全景式展现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的历史进程,剧中有实名可考的人物近千名,那些曾经出现在历史课本上的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毛泽东、周恩来、鲁迅、胡适、辜鸿铭等等,他们的出现重现了一个时代的完整风貌。

  剧里有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北大英文系主任胡适,北大讲师鲁迅,北大图书馆助理员毛泽东……不少网友直呼:这怕不是北大的招生宣传片!几年前,《军师联盟之虎啸龙吟》热播,《觉醒年代》用的就是同一套班底,导演张永新、摄影张文杰、美术设计韩忠……这个团队擅长人物的刻画,并通过真实的环境和细节,还原时代背景。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波澜壮阔,有太多耐人寻味的动人故事。但影视剧要想征服观众,既不能说教味儿浓重,人物脸谱化,更不能胡编乱造、嘻嘻哈哈、消解历史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该剧在还原史实上所作的努力,让不少网友感觉“实用”:“赶紧让自家娃看看,都是高考知识点!我们从小熟悉的那些名场面,成为该剧的破圈利器。像鲁迅《狂人日记》的写作和发表、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时的演说、辜鸿铭做《中国人的精神》演讲……最经典的,莫过于第八集鲁迅的出场——

  闹市街头围观斩首的人群,刽子手手起刀落,年轻的生命终结。随后,百姓们争先恐后给监斩的士兵递铜板,希望拿到新鲜的人血馒头救治家人,还嚷着“蘸血要趁热”。旁边两个晚清遗老感慨着“哎,刀法不如以前了”。在闹哄哄的荒诞场景中,鲁迅旁若无人地看着手中的字报。借用鲁迅写的《药》来衬托他的出场,巧妙而震撼,在镜头语言外传递出更深层次的含义。

  还有那句出自鲁迅创作的散文诗《秋夜》的经典,“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导演坚持让制片部门特意从山东买来的两株枣树,千里迢迢送往横店,栽种在剧中鲁迅的院子里。观众耳边回荡着老师无数遍的“灵魂拷问”,“为什么鲁迅先生不说两株都是枣树?”

  许多人物带来的认知是新鲜的,比如创办《新青年》杂志的陈独秀,不再是历史照片里的那副样子,一本正经、不苟言笑,而是多面的:在日期间,他邋邋遢遢,是个吃着便当还狂言,“这样的国无药可救”的狂人。回国之后,面对儿子延年、乔年,刀子嘴豆腐心的陈独秀是最典型的中国式父亲形象。

  剧中呈现陈独秀与两个儿子之间的父子矛盾,不少观众就“喜欢看他们父子三人‘拧巴’。”看上去是家庭矛盾,其实展现的是革命者对“家”与“国”不同的取舍态度。有意思的是,剧中李大钊妻子赵纫兰比他大六岁,李大钊管刘琳扮演的妻子赵纫兰叫“姐”,赵纫兰叫李大钊则唤小名“憨坨”。

  吃火锅的细节也被网友津津乐道,陈独秀到北京后,请汪孟邹一起吃火锅。但等不到位子,只好跟一个车夫“拼锅”。据记载,民国时北平涮肉馆子里确实有一种“共和锅”,比普通锅大三四倍,里面分为很多个格子,大家各吃各的,“自涮自吃互不侵犯,各得其乐”。

  精品剧集,满足了观众对精神启发、文化启迪的“刚需”,近年来,《山海情》《大江大河2》《外交风云》《跨过鸭绿江》《觉醒年代》等正剧频频冲上热搜,充分说明,观众需要能让人耐下心、仔细品的文化产品。历史风云的热情、对伟人风骨的景仰、对理想信仰的追寻一直都在。这段生动、立体的时代“建党史”、“觉醒史”感召青年观众,带领大家走近历史,感知时代。年轻人从这些人物身上看到的不仅是过去的历史,还有人生路上的坐标和向导。

关键词:《觉醒年代》,新青年责任编辑:张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