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文娱看点

微纪录片:小视角呈现多彩中国

来源: 光明网  
2020-12-23 11:28:16
分享:

  近一段时间,康巴汉子丁真爆红出圈。一段三分多钟的微纪录片《丁真的世界》迅速带火了丁真的家乡——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也成为社会各界了解藏地风情的窗口。微纪录片这一诞生于新媒体和短视频时代的新型表达和呈现方式,经过几年的发展,越来越成为各大媒体和商业平台偏爱的时髦“语言”,以小切口、小视角讲好社会各界的故事,展现多彩中国。

  传统纪录片与短视频碰撞出“微”火花

  “雪山、草原、冰川、寺庙、白塔,我的朋友们,还有唱不完的情歌……”《丁真的世界》以一位阳光少年的视角,用纪录片的方式呈现出一个诗意的“仙境”,令人神往。短短三分多钟的微纪录片不是简单的硬广告,更不是哗众取宠的低级段子,而是用接地气、生活化、没有距离感的微观视角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美感。这正是微纪录片与大多数短视频的不同之处。

  20世纪90年代已有“微型纪录片”的说法,其特点被概括为“制作周期短、耗资小、传播速度快,一般情况下,长度为5~10分钟”。2012年前后,微纪录片有了新的表述:“新媒体正在逐步改变纪录片的生产、传播、营销过程,而微纪录片在生产方式上,具有制作周期短、个人化程度高、生产成本低、手机拍摄、实时传输、实时话题等特点。”同一时期,一些纪录片评奖中开始设置“最佳微纪录片”奖项,对微纪录片创作方向进行引导。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的时间被匆匆忙忙的脚步切割成碎片。静下心来欣赏一部动辄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的长纪录片成为越来越奢侈的事情。与此同时,互联网和短视频技术的发展,为创作、传播短小精悍的视频作品提供了便利。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9.4亿,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9.01亿,人均单日使用网络时长达110分钟。其中,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8.18亿,占整体网民的87.0%。

  在此背景下,微纪录片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目前,无论是各大短视频平台还是微博、微信朋友圈等,随处可见微纪录片的身影,不少商业平台专门开辟了微纪录片频道。以央视为例,《故宫100》《如果国宝会说话》等大量时长缩短、内容更简洁、更有针对性和趣味性、宣传渠道多样化、传播便捷化的微纪录片涌现并获得了良好口碑。

  不同于短视频的“随心所欲”、无所不包,拍摄微纪录片需要一定的艺术手法和更高要求的脚本。微纪录片本质上是纪录片,真实性是其基本要求。从演变过程来讲,它是传统纪录片与短视频碰撞出的“微”火花,兼有纪录片与短视频的双重特征。微纪录片这种应时而变的艺术形式与时代同步,以小切口记录人生和社会百态,为时代画像。

  记录人生和社会百态,为时代画像

  近年来,各种类型的微纪录片大量涌现,让人目不暇接。从养胃的美食到养眼的国宝,从感人的抗疫故事到热血的脱贫奇迹,从平凡的剃头匠到伟大的人民英雄,微纪录片以小切口、短时长记录真实、探索未知,呈现自然、关照社会,在讲好中国故事、书写新时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美食类纪录片向来最受欢迎。《舌尖上的中国》取得巨大成功后,美食类纪录片随之呈现井喷之势,微纪录片更是以其轻便灵活的特点将天南海北、大街小巷,甚至胡同深处的早餐、小吃、地方菜等用微纪录片的形式挖掘呈现出来,让美食“香飘”朋友圈、微信群。美食类微纪录片看似拍美食,实则呈现人生和社会百态。如高分微纪录片《早餐中国》,不仅带观者吃遍全国各地,短片中更有美食有故事有乡愁,一句“只需早起,你就能找到故乡”不知打开了多少人的味觉记忆;又如《街头大厨》,从每集的题目就能看出,观者看到的不只是美食,更是人生。《浪子回头》《滴水之恩》《开心就好》《铁女柔情》《潇洒走一回》,这些作品中的街头美食店主就是大家身边的普通人,而他们的经历像美食一样给观者带去力量。

  美食养胃,国宝养眼。近年来推出的聚焦中国国宝以及传统建筑的微纪录片也是一大热门。如央视在2012年推出的《故宫100》以每集6分钟的体量,用100集短片讲述故宫100座大小建筑的命运,呈现故宫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作品以极富现代感又多样的方法,将紫禁城建筑的功能、意象及美学价值演绎、建构成一个全息建筑影像系统,成为网友深入细致了解“故宫一角”的放大镜。2017年,《如果国宝会说话》横空出世,该片不端高冷的学术范儿,没有悬疑式的渲染,用文物讲文物,用文物梳理文明,“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将精美与精彩浓缩在5分钟的短片中,推出之初便引爆相关话题,“国宝热”持续至今。

  除了“会说话”的国宝,还有“会说话”的照片。2016年,新华社推出的《国家相册》,依托中国照片档案馆馆藏照片,聚焦中国近代历史的各种重大事件和精彩瞬间,用微纪录片讲述中国百年历史和时代变迁。今年以来,新华社推出的微纪录片既有聚焦驻村第一书记的《第一书记》,又有聚焦抗洪抢险的《十个退伍老兵》,还有以农民视角反映农村变化及农民朴素生活的《在田间》,都是以小角度为时代画像的代表作。

  反映现实的“轻骑兵”,国际交流的“文化使者”

  微纪录片以其轻便灵活的体量穿梭于宫殿、博物馆和城乡村镇、街头巷尾,往返于时空与光影,触及社会各个角落与侧面,它将传统纪录片难以触及或不易深入挖掘的隐秘低调的美好加以呈现,并以更加便捷的方式迅速传播开。此外,作为一种受众越来越广泛的国际通用语言,微纪录片不仅可以扮演特殊时期的“轻骑兵”角色,还能担负起国际交流“文化使者”的重任。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向春而行》《你的背影》《小星火》《最美逆行》《誓言》《我们的力量》《全民战“疫”》等微纪录片大量涌现,以内容精炼、体量较小、快速直接、传播方便等特点,发挥了“轻骑兵”作用。尤其是央视推出的《武汉:我的战“疫”日记》,更是以每集5分钟的轻体量视频,直击武汉抗疫实况,以记录者第一视角呈现主题,以记者的亲身经历作为信息进行故事化传播,破除各种谣言,让世界看到真实的武汉,真实呈现中国人民抗疫的决心和斗志。

  微纪录片在国际交流中的表现同样亮眼。如前一段时间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意大利国家广播电视公司等中意两国媒体同步播出的,为纪念中国和意大利建交50周年的百集4K微纪录片《从长安到罗马》第二季,以体验式场景为主线,用每集5分钟的小体量讲述中意千年古都的前世今生与东西文明交融互鉴的传奇故事。该片内容以小见大,突出“微纪录、新表达”,深入浅出叙事,跨越时空探寻,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微纪录片这一新型纪录片形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到每个人的身边,记录典型人物,宣传地方风物,传承文化记忆,聚焦特别主题,定格了多彩中国的一个个精彩瞬间,用镜头把各地的亮色呈现给相对固定在一地的受众眼前。在微纪录片发展迅速的今天,笔者认为,还要处理好传统纪录片与微纪录片之间的关系。两者各有侧重,需要综合考量各种因素,不可厚此薄彼,更不能用一方将另一方取而代之,应当发挥合力,多视角呈现多彩中国。(作者:张红芸,系商丘师范学院讲师)

关键词:纪录片,小视角责任编辑:张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