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三江源。海北州林草局供图
云锁牛心山。白永花 摄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给予青海的生态定位,也是给予青海的发展定位,更是党和人民给予青海的殷切嘱托和神圣使命。
三江源,是山之宗、水之源、动物王国、人间净土,地处世界四大超净区之一的青藏高原,独特的生态环境与生态地位让青海有义务也有条件肩负起实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重任。
从制定《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到逐步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再到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青海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一步步探索出了一套全新的生态管护体制,一笔一划描绘出了中国国家公园建设的青海样本。
青海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也是目前中国惟一的国家公园示范省,这是党中央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伟大实践,对于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进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青海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青海需要放眼全球,博采众长建设好中国的首个国家公园。
2019年8月,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在西宁成功举办。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更令我们倍感振奋、充满信心。
“中国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这是中国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要举措。”贺信寄托着以中国气魄、中国文化、中国理念、中国智慧、中国自信来建设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让人类共享生态文明发展成果的无限美好愿景,更为青海建设好国家公园、建设好国家公园示范省给予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论坛期间,我们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展示三江源国家公园、国家公园示范省这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最新成果的同时,各方智慧的碰撞,让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建设更具全球视角。
时光飞逝。转眼间,首届国家公园论坛举办已经一年。这一年间,青海矢志不渝,努力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与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为全国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提供示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中国贡献,努力谱写美丽中国青海新篇章。
一点一滴,国家公园示范省稳步向前
可可西里成为世界遗产,三江之源重现千湖美景,在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高原精灵藏羚羊自由驰骋,高原之州牦牛惬意悠扬。祁连山脚下,黑河流域水鸟成群,野生动物肆意欢腾。远处,当地牧民群众纷纷放下手中的皮鞭,以生态管护员之名守护着这片高原净土。
这就是现在的三江源,这就是现在的祁连山,这就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青海留给子孙后代的生态遗产——国家公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党的十九大提出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健全国家公园保护制度上升到国家治理体系,纳入到国家重要制度。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和地球第三极,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是欧亚大陆孕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区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生态区位特殊,生态系统丰富。大自然赋予了青海优渥的生态资源,这给了青海建立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先天资本。这是青海的幸运,同时也是一副沉甸甸的重担。
“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也是一种全新体制的探索。要用积极的行动和作为,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好经验,谱写美丽中国青海新篇章。”带着这份党和人民的嘱托,青海踏上了“敢为天下先”的国家公园建设征程。
2015年11月,我省向中央上报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2015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试点方案》;2016年3月5日,中办国办正式印发《试点方案》,明确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总体格局为“一园三区”,总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
至此,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确立,我省开始在超过12万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地区逐步探索改变“九龙治水”,实现“两个统一行使”的全新生态管护机制,在保护好冰川雪山、江源河流、湖泊湿地、高寒草甸等源头地区生态系统的同时,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国家公园体制青海经验,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自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我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和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战略布局,全面深入推进体制试点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
而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不断推进,2017年,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启动,《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正式印发,位于祁连山脉南面的青海成为全国第一个承担“双体制”试点的省份。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建设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双重考验”是党和人民对青海的信任体现,是青海牢记嘱托,体现自身价值、肩负自身使命、挖掘自身潜力的最佳渠道。
为此,青海在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的基础上,于2019年6月率先启动具有开先河意义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又规划了青海湖、昆仑山国家公园,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青海的又一生动实践,是青海为建设国家公园树立的又一青海样本。
保护三江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坚守可可西里无人区,探索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推进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一代代青海人肩负时代的使命,在世界屋脊书写着一篇篇生态保护的动人篇章,描绘着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感人画卷。
如今,青海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之上,以全新的姿态,向全世界展现三江源地区独特的生态魅力,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文情怀,让全球共享“地球第三极”的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一来一往,国家公园论坛凝聚天下共识
建立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体制在我国是一项全新的制度创新,既要深入研究和借鉴国外国家公园建设经验,又要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生态文明建设实际,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之路,这是国家发展的百年大计。
因此,适时举办国家公园论坛,搭建多纬度、全方位交流合作平台,对我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必会产生积极而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成功举行,是一次全世界对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交流盛会,青海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也为青海打开了一扇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生态文明之窗。
论坛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深刻阐述了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的意义、理念、目的和内涵,不仅对办好论坛寄予了殷切期望,还对建设国家公园提出了明确要求,是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根本遵循。
作为一个凝聚共识的国际舞台,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以“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主题,吸引了国家相关部委领导、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相关研究机构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美国、德国等相关国家代表、专家学者,共450余人参加。
首届论坛不仅是一次针对国家公园建设的高端把脉,也是一次让国家公园体制改革更加“接地气”的大会。聚焦国家公园建设,有16位领导和专家以自然保护地改革、全民共享共建等为题作了主旨演讲,有41位专家学者在4个分论坛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遗产地未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模式试点等进行主题发言,有38位专家在6场边会中就国家公园制度创新、企业与社区共管、生态文化传承、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等内容开展广泛深入交流探讨,以前瞻性思维、广阔的视野、多层次的视角,分享了实践经验,展望了未来的美好前景,汇聚了社会各界智慧。
首届论坛不仅是一次高峰理论交流,也是一次务实的具体实践。论坛助力各方进一步拓展了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延长了国家公园建设的政策链和产业链,达成了一系列战略性、建设性绿色发展合作意愿、合作项目,形成了一系列引领性、前瞻性的新理念、新观点。通过交流讨论、充分吸纳与会代表的真知灼见,凝聚形成并鲜明地向世界发出了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西宁共识》,向国际社会传播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首届论坛不仅是一次专业盛会,也打开了一扇宣传生态文明思想、展示青海形象的重要“窗口”。论坛的召开受到了国内外广泛关注,青海人民第一时间接收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美好愿景,全国第一时间分享到了全球生态文明最新成果和“国家公园省、大美青海情”的独特魅力。
首届论坛不仅向国际社会传播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还在国际上推动了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话语权,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思想观念、政策举措、技术措施等方面广泛深入交流,达成共识。
借助国家公园论坛这个平台,青海不仅与世界各国加强了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的做法和理念,以更好地推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同时,分享了青海的成功经验,让青海走向世界,为参与共同保护地球美丽家园,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吹响了示范省建设的新号角。一年来,全省上下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执行,把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与加快推进示范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做好示范省建设,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更多青海经验。
一年来,我省按照中央《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扎实开展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积极推进青海湖、昆仑山国家公园建设等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国家公园立法进程,推动出台国家公园设立标准和空间布局方案,组织开展试点工作和第三方评估,努力在整合优化完善自然保护地上探索实践、在创新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上先行先试、在自然保护地资金保障机制上有新方案、在自然保护地科学有效管护上走出新路子、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形成共鸣,为全面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积累经验,努力探索国家公园建设可推广可借鉴的“青海方案”。
一年来,我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不断将《西宁共识》系统化、具体化,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把论坛取得的成果转化为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青海的具体实践,形成“论坛研讨交流助力示范省建设、示范省建设实践支撑论坛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收一启,首个国家公园即将正式设立
2020年是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收官之年,也是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之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从正式启动、深入推进到巩固深化、申请设园,体制试点任务全面完成,政策措施显现良好效果,已具备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条件。
目前,省委确定的“一年夯实基础工作,两年完成试点任务,五年设立国家公园”工作目标和8个方面31项重点工作已基本完成,在“一园三区”构架下,突破条块分割、管理分散的传统模式,组建了省州县乡村五级国家公园管理实体,成立了综合执法队伍,基本解决了“九龙治水”和监管执法碎片化问题。颁布施行了《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积累了实践经验,提供了青海方案。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保护优先,对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的国家地质公园等6种15个各类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优化整合,实行了一种类型整合、一个机构管理的新机制。
今年3月2日,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发布《三江源国家公园公报(2019)》。《公报》显示,自体制试点以来,三江源国家公园积极探索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共赢之路,如今,三江源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比10年前提高了11%、13%;17211名牧民转变为生态管护员,人均年增收2.16万元。同时,三江源国家公园实施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有力推动了生态修复成效明显好转。
初步形成了点成线、网成面、全方位的巡护体系。建立野生动物救护系统,建成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大数据中心和覆盖三江源地区重点生态区域“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体系。园区内实现了“一户一岗”政策全覆盖。
在持续引导并扶持牧民群众从事公园生态体验、环境教育服务以及生态保护工程劳务等工作的同时,积极发展适应国家公园建设的生态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积极推进高原现代特色有机畜牧业发展,园区范围内重点组织实施产业扶贫、安居扶贫、社会扶贫、脱贫保险及农牧民转产就业培训,支持搬迁牧民产业发展等手段推进园区精准扶贫工作开展。
与新疆、西藏建立了国家公园生态系统保护区间合作机制,探索建立长江、黄河、澜沧江流域省份协同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机制。
今年5月,我省印发了《推动三江源国家公园设立工作方案》,按照准备、推进、验收、设园四个阶段对正式设园工作进行了分步推进落实。对设园工作提出了14项重点任务,作出了具体部署,明确了责任单位。目前,准备阶段和推进阶段共有9项工作任务,按时间节点已全面完成6项工作任务,3项工作任务正在积极推进落实。
同期,“青海湖国家公园三年行动”正式启动,主动融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我省计划利用三年时间,编制完成《青海湖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开展青海湖国家公园申报工作,并正式设立青海湖国家公园。
此外,对照《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评估意见有关问题整改方案》,结合“挂图作战”,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了推动三江源国家公园设立重点工作作战信息室,全面梳理了试点任务并开展自评估,制定了《试点方案》任务落实、《部署意见》任务落实、国家评估意见整改等6张“作战图”,进行挂牌督办,实行办结销号制度。另外,自然资源部督查反馈梳理的9项整改措施,经过努力也已全面完成。
如期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在今后国家公园建设历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和作用,这不仅事关顺利完成党中央国务院交办的全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还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提升国家公园示范省的引领带动效应,更是我省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地生根的重大实践、重要抓手和战略布局。
未来,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将逐步实现从打好基础向提升质量转变,从制度建设向巩固完善转变,从探索试点向全面推进转变。按照2020年、2025年、2035年三个时间节点设立目标,逐步推进建设。为推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作出新的贡献,为全国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提供示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中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