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绘就三江源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画卷——写在习近平总书记致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贺信一周年之际
1
亿万斯年,巍峨雪山,磅礴冰川,璀璨星星海,源远流长。三江源,这片我们无比珍视的净土,是青海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向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发来贺信:“近年来,中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了国家公园体制。三江源国家公园就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中国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这是中国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要举措。”贺信承载的千钧嘱托激荡着青海各族儿女的斗志,振奋着青海各族儿女的精神,指引着青海各族儿女的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亲自推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多次主持召开中央深改组会议,多次对国家公园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明确要求着力建设国家公园,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要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国家公园理念,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这些重要指示精神,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聆听总书记的贺信,牢记“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的省情定位,生态文明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保护“中华水塔”、当好地球卫士,成为青海人民义不容辞、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2
“我之爱野性,不下于我之爱善良。”
辽阔无垠的草原上,藏野驴、野牦牛悠然自得,流水淙淙的巴塘河里欧亚水獭潜水捕食,波光潋滟的扎陵湖上斑头雁、赤麻鸭愉快嬉戏。如今的三江源,颇有一派“珍鸟翅舞,奇兽奋追”的生态和谐景象。
我们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监测到5只雪豹同框画面,属全球罕见、国内首次;在通天河流域先后监测记录到金钱豹和斑尾榛鸡;在国际重要湿地申报工作中时隔30年后再次记录到“鸟中大熊猫”黑鹳;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多彩乡达生村境内记录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鬣羚……
珍稀生灵频现,让我们雀跃不已。
三江源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高生态价值透过这些灵动身影真实地显现在我们眼前,不仅成为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持续好转的生动注脚,更令我们猜想,这片神奇的土地究竟还藏着多少精彩?
生态环境好转,我们深感欣慰。国家公园之所在,如同青海掌心中的翡翠明珠,召唤着我们永不懈怠的生态责任。回望脚下走过的路,每一步的坚实不负众望,每一丝的辛劳换来收获,每一刻的坚定指向明天。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三个最大”省情定位,扛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担当,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制度改革;深刻认识和铭记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统筹“五个示范省建设”、强化“四种经济形态”引领,绘就了始终不变的绿色底蕴,奏响了和谐动听的绿色乐章。
在统筹“五个示范省建设”中,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首当其冲;
在强化“四种经济形态”引领中,培育壮大生态经济位置突出;
在外交部蓝厅,“三江之源”“生态屏障”“国家公园”“资源能源”是大美青海面向中国、走向世界最闪亮的名片。
在戈壁荒滩,装机288.8万千瓦柴达木光伏圈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基地;龙羊峡水光互补850兆瓦并网光伏项目开创清洁能源多能互补的新型发展模式;转动的风车连续100天对三江源地区16个县和1个镇提供清洁能源用电,刷新了“青洽会”记录。
……
当保护遇到发展,我们也能用绿色发展智慧实现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义无反顾,用生态文明来提升发展成色。
我们坚信,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没有什么能阻挡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脚步。以这样的坚守为引领,我们必将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全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履行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誓言。
复盘带出启示,启示面向未来。在首届国家公园论坛召开一周年之际,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即将正式设立之际,从建设的细节中可以看出坚韧的姿态,从创造的脉络中能够寻得梦想的回声。
3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超过12万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地区开展全新体制的国家公园试点,努力为改变‘九龙治水’、实现‘两个统一行使’闯出一条路子,体现了改革和担当精神。要把这个试点启动好、实施好。”
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自然保护区,更不是一般的旅游景区;国际没有现成经验可供照搬,国内鲜有成熟模式可资借鉴。我们敢于做“吃螃蟹的人”,开启一场全新体制的探索,在国家顶层设计下,借着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突破推进原创性改革。
所有开拓都要迈出突破阻碍的第一步。首先摆在眼前的,就是产权不够明晰、管理机构重叠、缺乏统一规划而导致的保护碎片化、低效能等一系列问题。
我们深知,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各类自然资源之间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组成了一个复杂的资源生命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之初心,就是要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并把它们完整留给子孙后代。保护空间从点状保护走向系统保护是建立“国家公园”的题中之义。
“三江源感冒,全球打喷嚏”。要让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政策、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标准、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最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得以施展,只有打通横亘在前的阻隔。
舟循川则游速。铺开一张崭新图纸,如何谋篇布局,如何下笔走线,恪守的都是“科学”二字。遵循生态环境整体保护理念,我们通过的《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通篇运用系统思维,以专门的法律规定国家公园建设的基础制度,为国家公园的运行保驾护航。
解决“九龙治水”的顽瘴。我们以“大部门制”改革消除行政壁垒和制度藩篱,通过职能整合实行“一件事由一个部门来管”,避免政出多门和职能交叉,积极探索刑事司法和行政执法的高效联动,构建起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生态保护管理体制。
处置“多头规划”的痼疾。我们以“多规合一”为抓手,扭转了过去不一而足的跨部门、跨领域规划,因衔接不充分、功能区划内涵不尽相同、管控措施各有侧重,而在实际执行中造成的头绪繁多、矛盾冲突、管理分割的局面。
拔丁抽楔就可“一张蓝图绘到底”。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实现了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两个统一行使”,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一体化的制度体系、标准体系、规划管理体系和监测体系,让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得到完整保护。
科学的系统才能组织出科学的分化。如今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功能分区得到了规范和优化,进而带来更加行之有效的管理和保护。“一园三区”框架下,核心保育区、生态保育修复区、传统利用区、外围支撑区界限清晰又交错分布,这是园内的一级功能分区,按照不同生态系统功能和保护目标实行差别化管控策略,实现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的合理布局和可持续利用。
蹚出一条新路,开创新的格局,青海模式成为国家公园体制机制建设的样板。
4
雪山脚下牧歌悠长。
三江源头是野生动植物的家,也是世代而居牧民的家。人与自然,彼此缱绻,是自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以来,就必须要答好的两套题卷。摸清资源本底,划定生态红线,三江源核心保育区必须变成“无人区”。
然而原住居民即使搬迁,也不可能一夜之间由牧民转变为市民。
冲突如何变和谐?
在草原深处,在藏羚羊的栖息地,不时能见到一群佩戴袖标的身影。卓玛加,是玉树州曲麻莱县曲麻河乡多秀村的牧民,三江源国家公园成立后,他放下牧鞭,带上袖标,当上了“生态管护员”。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他难以割舍,对欢跃其上的旱獭、鼠兔、藏羚羊,他有着与生俱来的感情。
单纯的割离不可行,割离的不仅是牧民的生活和感情,还有与这片净土相伴相生的人文遗产。那就把管理策略由“排除式”转变为“涵盖式”,因为大自然从不排斥人类,只排斥破坏。
生态管护公益岗位“一户一岗”制度让农牧民不用与保护区相分离,反而成为了生态保护的知情者、参与者、监督者,成为了建设国家公园的生力军。如此一来,农牧民既脱了贫,环保积极性也提高了,还能在环境容量允许的情况下适度发展生态畜牧业、民族手工业、生态旅游业而走上致富路,我们也找到了更加长远的着眼点——培育三江源头的新型职业农牧民。
这是一条生态保护与精准扶贫结合、与乡村振兴互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体现在旺盛的“山脉、水脉、人脉”中,还有贯穿其间的鲜活“文脉”里,文化与其生态环境不可分离,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万物有灵”的文明血脉,造就了广大群众呵护生命尊严的生态伦理。
“天地之性,万物之理,皆生于自然”的文化基因,培育出广大群众守望自然万物的虔诚之心。
公巴白玛一年四季住在布曲河谷,虽然雪豹曾咬死过他的牦牛,熊和狼也经常烦扰着他,可他仍然喜欢它们、救助它们。
我们为悠久的生态文化理念赋予时代意义,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和展示利用,让地域民族文化、生态文明理念与原真自然交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文化遗产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在弘扬和发展中保护优秀文化世代流传。
人、动物、自然,生命共同体相互依存,青海模式开创的新气象为建设国家公园提供了经验。
5
非新无以为进。
国家公园集草地、湿地、森林、河流、湖泊、雪山、冰川、野生动物、世界自然遗产为一体,如此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结构复杂、面积广大的自然保护地,仅依靠人力监测是不现实的,必须依赖最先进的科技支撑。
这又是一项全新课题,而且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无人区,800万至1000万像素360°拍摄的高清、星光级重载云台摄像机安装到位;在三江源头上空,“天眼”与日月星辰相伴,接受处理着各种名目的翔实资料;在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实时数据通过光缆传回,工作人员只要点击鼠标,就可24小时动态监测三江源生态系统、自然景观和野生动物栖息活动变化……
一草一木皆是情。远程监测、卫星遥感、卫星通信、无人机、红外触发摄像……
“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体系“一砖一瓦”建造起来,如同无形穹幕全天候看护着国家公园全域的无数生灵。
专业性强、创新点多、技术密集,可我们从未有过一丝降格以求。由国家公园生态监测体系延展开去,又逐步创建有70个观测点位、覆盖全省五大生态功能板块的遥感监管平台“青海生态之窗”,用科技织就绿色梦想,并推广至能为农业、国土、资源调查、灾害预防、公共安全等领域提供高精度、大范围的空间信息服务,可以有效助力无人驾驶、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智慧交通等新型产业发展。
这只是国家公园“科技范”“智慧范”的一部分。成立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启动“高原物种基因组计划”,谋划和实施“数字国家公园计划”,建立多学科融合、大数据驱动的动物本底数据服务平台……
从现在走向未来的智能化、信息化,青海模式逐步形成一套科技规范,将实现国家公园的智慧化示范。
6
只有收获,才能检验耕耘的意义。
曾几何时,三江源头脆弱的生态,遇到全球变暖和不合理开发,雪线上升、冰川消融、植被退缩、水土流失、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被破坏,生态出现退化。经过持之以恒的保护和修复,如今,广袤草原绿意葱茏,“千湖美景”重现眼前,动植物类种群数量增加,远离喧嚣又独具野性、苍凉神秘又充满灵动的原生态之美重回这片土地。
值得回眸的这一年来,三江源国家公园区内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比十年前提高11%和30%以上;三江源区雪豹专项调查和监测,确定了三江源国家公园雪豹部分重点分布区,准确定位255个具体分布位点;综合治理黑土滩1.4万公顷、湿地保护3.3万公顷、草原有害生物防控62.7万公顷、沙漠化土地防治草方格设置0.18万公顷、牧草补播0.13万公顷……三江源生态状况呈现出总体稳定局面,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生态建设工程区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
所有的自然之物,都是人类未解的艺术和最好的课堂,被保护好的大自然,也乐于向人类讲述自己的故事。坐落在澜沧江源头扎曲河畔的玉树州杂多县昂赛乡,峡谷风貌、原始森林,让这里成为了“雪豹故乡”。昂赛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合作的自然体验项目拿到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第一个特许经营权,访客通过严格预约制来到这里,在固定路线下体验到原生态自然生活方式,亲眼目睹生活在野外且不惧怕人类的雪豹。澜沧江源正成为全世界最好的雪豹自然体验点,来到这里的人们,将通过体验而了解,通过了解而欣赏,通过欣赏而保护,生出对三江源生态保护更加深刻的国民认同感。摸着石头过河,探索深度合作,开发自然体验、环境教育功能,推进社会参与、共建共享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从顶层设计到机制创新,从项目实施到群众参与,全国首个“国字号”公园建设至今,已经积累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基本经验,让国家公园的“样本效应”日益凸显。基本建成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先行区,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的目标呼之欲出。
7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三江源,孕育了中华民族生命的血脉、文明的基因、友谊的纽带。青海,这个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是全球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亚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重要启动区,关系到的,是全国乃至全球的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今天,我们以“国家”的名义守护三江源,向全世界展示面积最大、海拔最高、自然风貌大美、生态功能稳定、民族文化独特、人与自然和谐的国家公园,努力将她打造成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名片,服务全国大局并推动自身可持续发展,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青海智慧,为子孙后代留予一方净土。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站在新的时间节点上,我们更加清晰地感受到,建设国家公园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实践,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跋山涉水一往无前,我们将持续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本文执笔 秦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