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
青春做伴,西部放歌——走近扎根西部建设边疆的大学生们
题:青春做伴,西部放歌——走近扎根西部建设边疆的大学生们
青春无问西东,奋斗自成芳华。
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回信:得知你们118名同学毕业后将奔赴新疆基层工作,立志同各族群众一起奋斗,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西部建设者,我支持你们作出的这个人生选择。
把理想化成力量,带着知识和本领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已成为许多高校毕业生们不约而同的选择。新华社记者近日走近他们,聆听这些来自五湖 四海,矢志不移建设边疆的新时代青年的故事。
选择:到西部去
“在新疆扎根是我一生中最坚定的选择。”来自青岛的丁贵阳这样说。这个毕业季,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的丁贵阳和117名同学一起,决定留在新疆、建设新疆。
丁贵阳说,对于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地质构造复杂的新疆大地是最好的实践场。“留在新疆,为国家探矿,为祖国献石油。我愿意担负起这一光荣使命。”
西部艰苦,西部同样大有可为。因为理想、因为牵挂、因为想把自己奉献给让老百姓幸福的事业,辽阔神秘的西部,成为越来越多有志青年的择业选择。
马立多年前就有一个支援西藏的梦。2014年,马立从太原师范学院毕业后,毅然参加西部计划,来到雪域高原。两年志愿时间,他与农牧民同吃同住,发起多项公益活动。其中,他发起成立的“拉萨市林周县爱心中转站”,共计发放衣物百万余件,与30余名孩子进行了一对一的爱心帮扶。
两年期满,马立作出决定,扎根西藏。“我和当地农牧民百姓已经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一走了之工作不就归零了吗?”如今,马立已成为拉萨市林周县阿朗乡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员。阿朗乡曾经是孔繁森同志奋斗过的地方,这让马立备感荣耀。
马立不孤单。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累计招募39.2万名高校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计划,近80%的期满人员继续留在基层工作。截至2018年底,共有29万余名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深入中西部2100多个县市区旗服务基层。
对于很多高校毕业生来说,选择西部,意味着选择了远方。而对于另一些家在西部的大学生来说,到西部基层去,则是走出重重高山后的回归。
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的工学博士赵坤,2018年毕业后选择回到了家乡甘肃,现已成为兰州理工大学青年科研骨干。“假如我们自己都不愿意回来,别人就更不愿意来了。”赵坤说,对于我来说,放弃待遇和环境更好的东部,回到西部,才是最正确和无悔的选择。
来到、留下、扎根,高校毕业生们正为西部建设注入不竭力量。“这些大学生的到来,为基层补充了大批急需人才,有效缓解了当地人才短缺现状,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和建设力量。”共青团西藏自治区委员会权益志工部部长刘传磊说。
奋斗:无悔韶华
2017年的一天,广西田林县八渡瑶族乡六林村来了一位戴着黑框眼镜的斯文青年。他叫牟海迪,1994年生人,这天刚到任驻村第一书记。“这小孩能带我们脱贫?”村民们心里满是疑惑。
两年之后,六林村人均收入比2017年提高了4000元。牟海迪用实际行动,向父老乡亲交出满意的答卷。没资金、碰钉子,山高路远、断水断电……每当遇到困难时,牟海迪说,只要能带大家致富,这都不算个事儿。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不仅在脱贫攻坚主战场,扎根西部的大学生们,正在各个领域夜以继日地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2009年,刚出校门的郇志鹏一头扎进有着“死亡之海”之称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扎根大漠11年里,他时常望着窗外肆虐的风沙,看着饭菜里飘落的沙子,默念着一句话:“青年不奋斗什么时候奋斗?!”
在郇志鹏和同事们的努力下,2019年6月23日,塔里木油田成功钻成井深8882米的轮探1井,创造了亚洲陆上最深井等七项亚洲纪录,在8000米以深超深层获得工业油气流,开辟了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油气勘探新领域。
在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的西藏那曲,谈海玉已经扎根17年。17年前的那曲,医院传染科专业人才匮乏、医疗配套设施不健全,高发的结核病、肝炎等传染性疾病,时刻威胁着百姓的生命健康。
“一定要让传染科强起来。”为了这个誓言,谈海玉引进技术,规范诊疗方案,积极引介人才;在出现传染病风险时,总是主动将最危险最艰巨的任务揽在自己身上;17年来,只回老家陪父母过了3个春节……
正所谓功不唐捐,谈海玉多年来治愈的急慢性传染病患者超过8000人。在她的努力下,医院传染科建设得到了质的飞跃。“再多的荣誉也比不上农牧民百姓对我的认可,既然选择了扎根藏北高原,就要承担起这个责任。”她说。
青春因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一位位、一代代大学生们,将奋斗的激情洒满西部基层,把青春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用无悔年华写就着人民幸福的华彩篇章。
使命:建功边疆
“我想用一辈子去完成他们的心愿,我想在这里改变更多的孩子们。请允许我向母校递交一张请假条……”前不久,刚刚完成一年支教,本应保送研究生继续深造的李明键向上级提出了留藏申请。
曾经,来西部支教是他的梦想;现在,为孩子们筑梦,成了他念兹在兹的心事。李明键说,未来,我将尽最大努力满足这些寄托全家希望的孩子们走出大山的渴望。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在雪域高原、在天山南北、在黄土高坡……奋斗在基层岗位的大学生们,正用青春续写着西部边疆的精彩未来。
“2019年疏附县脱贫摘帽。和贫困说了‘再见’,也就到了和小康说‘你好’的时候。”2014年大学毕业之际,来自山东的崔久秀选择奔赴西部,在喀什地区疏附县萨依巴格社区担任党支部书记。
“下一个目标,就是帮助村民拓展致富渠道,为乡村振兴添把火。”如今,崔久秀帮着村民创办服装加工合作社、缝纫培训班,带领群众发展千亩日光温室产业、发展庭院种植养殖,为村民增收费尽了心思。
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刘雷已经“四进”西部。2014年他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支教一年;2016年在拉萨志愿服务一年;在吉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又两次返回西藏,资助西藏少数民族学生、推动藏汉民族交流。
但他仍希望毕业后将所学运用到基层建设中去,服务基层老百姓。“我希望把自己的成长放在基层,在基层扎下来踏实干点事。”刘雷说,尽管在西部生活很艰苦,但在20多岁的年纪,就应该做可以一辈子骄傲的事。
今年毕业季,更多大学生正在启程。他们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过程中,扎根基层、建设边疆,奋力书写着属于个人和祖国西部的新篇章。(记者 黎大东 许晟 顾煜 参与记者 何伟 林凡诗 王泽昊 白丽萍 孟含琪 杨思琪 俞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