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0年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就补齐短板进行了深刻阐述,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了工作着力点。
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牵涉到方方面面,但补短板是硬任务。8月3日起,人民网推出“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全面小康‘硬任务’”系列报道,深入解读这篇重要文章的精髓要义。
医疗是民生之需,攸关生命安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百姓迫切期盼,习近平总书记时刻牵挂于心。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习近平看来,看不上病和看不起病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之一,必须加快补齐,为百姓筑牢健康防线。
重心下移 打通就医难“最后一公里”
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来到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卫生院,了解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村民看病就医情况。图片来源:新华社。
基本医疗有保障,奔向小康有力量。如何化解基层“医荒”,让“全民健康”托起“全面小康”?习近平指出,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把健康“守门人”制度建立起来,是满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的治本之策。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周松勃认为,推动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让更多全科医生能够坐诊于基层医院,既可以极大缓解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压力,又能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方便群众就近就医。这不仅是衡量全面小康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一项任务。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瞄准医疗卫生事业短板,靶向发力,体现了“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基本原则的新一轮医改一步步扎实推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
任务已经明确,改革扎实推进。2014年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覆盖50%以上的县(市),次年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扩大,我国公立医院改革进入“全面推进”时代。2017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新秩序。
从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到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从全面推进医联体建设,到逐步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从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到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一项项务实举措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的同时,也让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惠及千家万户。
基层医生是守护好群众健康“第一道防线”。近年来,通过“县聘县管乡用”“乡聘村用”以及从卫生院选派医生开展巡诊或派驻等灵活方式,持续充实乡村两级卫生人才队伍。数据显示,2019年为贫困地区培养医疗卫生人才1.2万名,向乡村两级支援医务人员9.8万人。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连接着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最后一公里”。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基层医疗卫生硬件不断升级,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基本实现“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据国家卫生健康委介绍,截至2019年11月底,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和人员“空白点”基本消除,贫困地区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医疗改革不断走深走实,扩大成效。大城市医疗资源逐渐向农村倾斜,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和人才越来越多,软硬件实力都有了质的飞跃,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水平显著提升,让更多人能够就近诊疗,也愿意在家门口看病。”周松勃表示,医疗资源的有序下沉,不仅缓解了老百姓就医难题,特别是在贫困地区体现得尤为明显,而且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提高,让群众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心愿。
兜底保障 缓解看病后顾之忧
2016年8月19日至20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马占成 摄)
医疗保障是人民身体健康、社会和谐稳定的“压舱石”。如何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让老百姓看得起病,习近平念兹在兹。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对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提出具体目标。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国家医疗保障政策惠民力度不断升级。2015年国务院决定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2018年国家医保局挂牌成立,实现全国医保事业的集中统一管理;2019年全面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覆盖城乡、相互衔接、多层次的医疗保障网正织牢织密,保基本、防大病、兜底线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非常时期,行非常之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精准发力。国家医保局会同财政部明确提出“两个确保”要求,全面免除患者费用负担;广东、浙江等地及时出台特殊报销政策;同时,医保还在患病困难群众保障、医院预付资金拨付、药品供应保障、互联网+医保服务等方面全覆盖,强而有力地为人民群众兜住生存线,守住生命线。
“医疗保障不仅是关乎14亿中国人民切身利益的最大民生工程,而且是建设健康中国、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制度保障。”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表示,正是在医保制度日益健全的条件下,中国人民的医疗服务需求得到了大幅释放,人民群众疾病医疗的后顾之忧持续大幅度减轻,全民健康水平显著提升。
看得起病,也要吃得起药。小小一粒药,承载着老百姓追求身体健康的渴望,更承载着国家对民生的关切。习近平指出,要密切监测药品短缺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低价药、“救命药”、“孤儿药”以及儿童用药的供应问题。
2017年党中央部署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2018年,11个试点城市开展药品集中采购,次年9月试点扩至全国;2019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进行第四次调整……近年来,党和国家打出一系列漂亮的“组合拳”,推动包括抗癌药在内的新药、好药大幅降价,千千万万患者从中受益。
医保、医疗、医药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内在关系。高质量的医保制度不仅取决于自身的不断优化,还取决于医疗卫生服务系统与医药供应系统的同步优化。郑功成建议,加快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系统与医药供应系统的改革步伐,让更多患者安心看病,放心吃药。
“全民有医保,看病不再难,吃药不再贵”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国家对百姓许下的庄重承诺。正如习近平所言:“我们建立全民医保制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除全体人民的疾病医疗后顾之忧。”
“云端诊疗” 化解就医难题新途径
2016年4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马占成 摄)
远程会诊、网上问诊、无接触购药、在线医保报销……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互联网医疗平台成为百姓就医的“第二选择”。互联网医疗蓬勃兴起,为促进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共享,化解人民群众就医难题提供新途径。
审时度势,高瞻远瞩。2013年8月,习近平在辽宁大连东软集团(大连)有限公司考察时叮嘱道,医疗卫生服务加上信息化,如虎添翼,要用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更好为群众服务。此后,他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推进“互联网+医疗”。
“信息化技术为患者带来了便利,提升了医生的工作效率,促进了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院长李彤认为,通过智慧服务让患者就医更便捷,体验更舒适。通过智慧医院提供最新的治疗手段与最优化的治疗方案,规范了医疗行为,降低了医疗费用。
民之所系,政之所向。自2014年起,国家陆续发布互联网诊疗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等,极大推动了分级诊疗服务;2018年,宁夏获批全国首个“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全面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融合发展;2019年,首个5G医疗实验网络在河南建成,在全国率先开展远程B超检查、远程会诊、远程移动急救、远程手术指导等应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推动医疗互联网化方面,不断试探破格,加大支持和试行力度,一项项实实在在的利好举措接续发力,成为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助推器。
新的形势,新的起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经过数年沉淀的“互联网+医疗”迅速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有效配置,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国家卫建委、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等部门多次发文鼓励开展互联网诊疗。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指出,要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
“目前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释放出的强烈信号,便是未来国家将大力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在李彤看来,互联网医疗在破解基层就医难题、平衡区域医疗资源、重塑医疗服务体系等方面大有可为。
从“看得上病”到“看得安心”,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事业发展蹄疾步稳,“病有所医”的民生承诺逐步兑现。正如习近平所言,“使全体中国人民享有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也是我们两个百年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将实现,14亿中国人民必将以更加健康的姿态阔步小康路,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