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长沙6月28日电(记者唐小晴)正在长沙举行的第一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上,多项成果和中非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和农业界人士的磋商交流无不表明,中非农业合作已从“一粒种子”发展到“硕果累累”,非洲大陆上的“中国元素”越来越多。
中非农业合作不断深化
农业是中非合作的重点领域。自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以来,中国与非洲各国不断深化农业合作,实现互利互惠、合作共赢。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国农业农村部加快推进中非农业合作进程,成效显著。”中国农业农村部总畜牧师马有祥介绍,中国现已与21个非洲国家签署了农渔业合作谅解备忘录或议定书,建立了双边农业联委会或工作组机制;并通过建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派遣农业援非专家,有效带动受援国技术水平提升和农业发展。
据统计,2012年至今,中国农业农村部在华举办了260期培训班,累计为非洲53个国家培训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4980人次。中国对非农业投资存量逾21.2亿美元,中资企业雇佣当地员工超过2万人,指导当地农民开展农业生产近10万人次。此外,中国还捐赠8000万美元在联合国粮农组织设立特别信托基金,支持开展南南合作。
中非合作“八大行动”明确提出,支持非洲在2030年前基本实现粮食安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方愿与非洲各国一道,加强沟通交流,设计具体项目,共同推动上述目标早日实现。”马有祥说。
中非水稻合作迈向深度
在许多非洲国家,水稻是主要或替代粮食作物。非洲国家饱受生产不足和消费缺口之苦,严重依赖进口。但非洲拥有扩大水稻产量的资源,如适合水稻生产的土地。
为帮助非洲国家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马达加斯加、利比里亚、塞拉利昂、马里、几内亚、肯尼亚和加纳等非洲国家,开展了杂交水稻试验示范,已初见成效。
“今年5月,中心与马达加斯加农业部及相关企业合作,建立了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非洲分中心,并将服务于整个非洲大陆。”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马国辉博士表示,他们将争取双方政府间的合作项目,在非洲开展杂交水稻试验示范、选育适合非洲生产的杂交水稻新品种、研发本土化的高产配套技术;并派遣优秀专家赴非洲开展杂交水稻技术指导与培训,为非洲培养本土化的专业人才。
湖南是杂交水稻的发源地,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对杂交水稻非洲援助项目。该省副省长隋忠诚表示,湖南愿同非洲各国一道,进一步加大农业科研、种业、技术推广、培训、农机装备推广和农产品贸易等方面的共赢合作,积极建设境外农业产业园,扩大湘非农产品贸易,建立农业设备和机械租赁中心,不断造福湘非人民。
中非农业合作经验可推广复制
位于莫桑比克加扎省赛赛市及周边地区的莫桑比克万宝农业园,是目前中国在非洲最大的水稻种植项目,也是中莫两国产能合作的13个重点项目之一。
为探索莫桑比克的种植技术,该农业园先后同中国多家一流农场合作种植水稻,使用不同的农田管理模式和机械使用模式,最终总结出简单实用且本地人易掌握,适合莫桑比克乃至非洲大陆应用的水稻种植技术,产量接近中国国内水稻种植水平,有效地提高了当地民众的收入。
刚果(金)农业发展相对落后,粮食大量依靠进口,但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和可持续条件。2015年,辽宁三和矿业投资有限公司与刚果(金)政府达成合作意向,在刚果(金)利卡西市投资兴建了刚果(金)农场,种植水稻100公顷、棕榈树25万棵。5年内,农场将发展成为刚果(金)最大的棕榈油及相关副产品生态农业园,既能解决当地人民的温饱问题,也能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在《中非经贸合作案例方案集》一书中,中非农业合作的成功案例还有很多。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这批案例和方案展示了中国与非洲多年合作的成果和经验,展示了中国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探索和实践,有利于形成中国经验与非洲有关国家实际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和道路。
农业机械和技术成未来合作方向
现代农业,离不开先进农业机械和技术支撑。
“我们需要更多先进机械拉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加纳食品与农业部长奥乌苏·阿弗利耶·阿克托说,如果能从中国引进更多的先进农机,加纳的农业产值将大幅提升。
马达加斯加农业、畜牧业和渔业部办公厅主任罗瓦提亚·纳贡塔·拉玛罗松也表示了同样的意愿。她说,中国农业发达,有很多高水平的专家型人才,希望中非双方加强技术交流,拓宽合作路径。
这些非洲国家所想未来不久将成为现实。27日在长沙发布的“关于加强中非水稻领域南南和三方合作的倡议”明确,积极支持和组织水稻适用技术、产品、设备机械等方面的专业性展会和投资对接活动,鼓励企业开展适合非洲本地需求的技术转让、承接和投资。
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表示,吉林农业大学将专门制定规划,将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分享给赞比亚、尼日利亚等国家。
马国辉也表示,将建立杂交水稻联合研究机构,为非洲杂交水稻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