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9月25日讯(记者 张秀娟)记者从国家统计局河北调查总队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产粮大县进行奖励,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和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防灾抗灾能力显著提高,粮食产量在高起点上持续丰收,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粮食持续增产丰收,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粮食产量高点爬坡,连续跨越三个台阶。2012年全省粮食产量在连续8年增产、起点较高的前提下继续稳定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246.6万吨,2013年达到3365万吨,2016年高达3460.2万吨。2012-2016年,连续跨越3200万吨、3300万吨和3400万吨三个台阶。
国家统计局河北调查总队供图。
粮食产量增速快于全国,位次前移。2012-2016年河北粮食产量年均增速为1.6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52个百分点。2016年在全国粮食产量的排位中,河北居第7位,较2012年前移1位。粮食产量仅低于黑龙江、河南、山东、吉林、四川、江苏6省,高于第8名安徽42.7万吨,低于第6名江苏5.8万吨。
人均粮食占有量高于全国,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2016年,河北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63.22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7.54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约65公斤。与2012年相比,人均粮食占有量提高了17.71公斤。
国家统计局河北调查总队供图。
种植结构调整升级,生产布局进一步优化
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增。2012-2015年间,河北坚持保护耕地面积不动摇,粮食播种面积由9453.56万亩稳步增长至9588.72万亩,年均增长45.05万亩。2016年国家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河北主动调减籽粒玉米播种面积,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下降97.60万亩,但仍高出2012年粮食播种面积37.56万亩。
国家统计局河北调查总队供图。
粮经饲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河北不断强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动种植业结构调整,坚持“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的工作主线,统筹优化粮经饲结构,突出发展中药材、食用菌、马铃薯等特色产业,稳定发展油料、水果等经济作物,全省粮、经、饲比例由2012年的64:35:1调整为2016年的62:36:2,农业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
粮食生产布局向产粮大县优化集中。2016年,河北共有产粮大县94个,产粮大县粮食播种面积占全省的76.18%,比2012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产粮大县粮食总产量占全省的81.37%,比2012年提高了2.61个百分点。粮食生产布局进一步优化,产能及产粮优势向产粮大县集中。
国家统计局河北调查总队供图。
科技增产成效明显,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粮食单产水平屡创新高。粮食单产的增加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具体体现。经过不断提高投入水平,加大良种覆盖率,实施统防统治等管理措施,河北粮食单产水平稳步提高。2016年粮食单产达364.58公斤/亩,创历史新高,比2012年的343.43公斤/亩增加了21.15公斤,增6.2%,年均增长1.55%。
国家统计局河北调查总队供图。
科技对粮食生产支撑作用不断增强。深入实施粮食作物科技示范工程,根据不同粮食作物、不同种植规模,建设不同的示范区和示范基地,培树典型,以点带面,促进全省各地粮食作物科技增产;加大科技在粮食生产中的应用力度,积极推进统一供种、统一耕种和统一田间管理的工作进程,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同时加快完善良种良法配套措施,提高良种普及率,依靠科技提高单产。截至2016年,全省主要粮食品种小麦及玉米统防统治面积达到4440万亩,占两个主粮品种种植规模的53.9%;农田水利设施条件显著改善,2016年底,全省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686.46万亩,比2012年增加438.92万亩,增长7.03%。
粮食生产方式进一步转型升级。家庭农场、生产大户等各种类型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向规模化和现代化方向转变。2016年,全省种植业生产基地发展到397个,基地联系农户数达606.4万户,种植基地种植面积3568.4万亩,分别比2012年增长16.8%、2.6%、13.4%。新型经营主体的不断壮大,有力地助推了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稳步发展,有力地助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