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河北新闻频道 >> 社会万象

减少食品浪费 “分享冰箱”不能只是昙花一现

长城网 作者:芦静 2016-10-12 09:13:3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上海第一个“分享冰箱”10月9日在普陀区长寿路街道雄馨苑小区亮相,冰箱里由附近的酒家、超市等企业提供的点心、罐头等富余食物,都标明了保质期,可供有需求的居民免费取用。在试点的基础上,未来“分享冰箱”还将在普陀区其它社区推广。

  “分享冰箱”具有示范意义

  遏制食物浪费

  在中国,“分享冰箱”还是个新生事物,但在国外,“分享概念”已经普及。2013年,德国首都柏林的部分街区开始出现“分享冰箱”:人们将手中富余的食物放入其中,供其他有需要的人取拿。时至今日,“分享冰箱”数量迅速增加,这一分享模式也扩展到了其他国家。可见,上海第一个“分享冰箱”在小区亮相,必然会引起广泛关注,其“杜绝浪费、接济贫民”的善举,更具示范意义。

  据统计,全球一年丢弃食物的总重量高达13亿吨;同时,却有3600万人死于饥饿,浪费掉的食物足足是饥饿人口所需粮食的4倍。在中国,平均每个家庭,每年差不多将价值1万元的食物,直接倒进了垃圾桶。如此语境下,“分享冰箱”的出现,至少在遏制食物浪费上迈出了关键一步。事实上,今年5月,在江苏扬州一家餐馆门外,便出现了一台“分享冰箱”,24小时供电、不上锁,还贴上了“爱心冰箱”的标志。附近的饭店和居民,都可以将自家多余的食物放入冰箱中,有需要的人可以随时免费拿取。

  为社会底层托底

  “分享冰箱”其实是“食品银行”的一种形式,“食品银行”在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是比较通行的做法,“食品银行”说简单一点,就是通过公益组织的有效运作,将商家乃至私人富余的食品,经捐赠的流转,免费提供给穷人食用。毫无疑问,“食品银行”这样的公益项目,对于帮助处理即将过期的食品,维护食品安全,减少食品浪费,以及帮助解决贫困家庭经济困难,一定程度为社会底层托底,都有积极的意义,并且经实践证明是有效的。

  是有益的爱心尝试

  众所周知,“乐善好施”、“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言,“君子贵人贱己,先人而后己”,今有言“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些都蕴含了对“助人为乐”的赞美和推崇。可喜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个人愿意去帮助他人,愿意去奉献爱心和传递温暖。正如新闻中提到的“分享冰箱”,即以社区为依托,以社区周边的酒店和超市为载体,以“分享冰箱”形式把将被浪费的食物免费援助给社区中的贫困家庭,同时通过在社区进行“惜食分享”理念的倡导,减少食物和物资的浪费现象。在一定意义上说,“分享冰箱”的设立,既给爱心企业和群体提供了奉献爱心的平台,也给有困难的群众提供了寻求帮助的一种途径,是一种非常有益的爱心尝试。

  别让“分享冰箱”重蹈“爱心墙”的覆辙

  面对“分享冰箱”笔者不禁联想到之前在我国各大城市涌现的“捐衣助困”、旨在为有需要的人提供衣物的“爱心墙”。“爱心墙”的设立原本是想实现“施与受”的双赢,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意外遭遇了破旧衣物堆积如山,却鲜有人问津的尴尬,启用不久就无奈“阵亡”。

  而究其原因,在笔者看来,一是人们的世俗观念在作祟,认为来领取捐赠之物是很没面子的事,宁可打肿脸充胖子,也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二是对捐赠物品的清洁和安全存在顾虑,担心其会携带病菌,影响健康。面对与“爱心墙”“异曲同工”的“分享冰箱”,笔者不禁为其发展捏了一把汗。希望相关组织能吸取“爱心墙”的经验教训,别让“分享冰箱”重蹈了“爱心墙”的覆辙。

  “分享冰箱”当力避昙花一现

  不能疏于监管

  “分享冰箱”是通过公益组织的有效运作,将商家乃至私人富余的食品,经捐赠的流转,免费提供给有需要的人。“分享冰箱”这样的公益项目,对于帮助处理即将过期的食品,维护食品安全,减少食品浪费,以及帮助解决贫困家庭经济困难都有积极的意义。尽管如此,“分享冰箱”也不能疏于监管,一方面食品的捐赠应当建立严格食品安全源头控制标准,另一方面食品捐赠应接受具有公信力的食安监管,使得流转的食品帮助到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遵循应有的慈善公益原理、伦理

  首先,“食品银行”要有足够多的稳定来源,否则因难以为继必然导致昙花一现。其次,食品安全需要严格保证,否则公益可能成为损害尊严的施舍。第三,受赠者亦需得到统一认定,使得在“食品银行”流转的食品帮助到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维护社会起码的公平正义。

  “食品银行”在国外的成功,最大经验其实是政府、企业商家、公益组织之间的互补与合作,以及精细化、规范化的运作机制。而在当下,因内社会公益慈善理念、氛围与时代的发展有不小的差距,慈善公益的社会化水平还很低,社会慈善组织的发展还需要大力引导和扶持。具体到“分享冰箱”项目,如何能够健康发展壮大,并不取决于其初衷有多美好,而在于其本身能不能得到政府与社会的哺育和补血,能不能在政府的帮助下,建立起精细化的运作机制。所以,“分享冰箱”更大的看点其实是公益慈善的培育命题,在放手慈善组织的同时,政府还应给予应有的扶持、帮助和引导,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放任不管。

  需安全“保鲜”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的民生属性,决定了食品安全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更是一项重要的“生命工程”。确保食品安全,是任何环节都不能不坚守的一条底线,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推广“分享冰箱”,应以食品安全和百姓健康为前提,否则,其“杜绝浪费、接济贫民”的善意,也打了折扣,甚至变得毫无意义。

  因此,“分享冰箱”,还需安全“保鲜”。首先,应针对“分享冰箱”,出台相关管理细则。比如,食物提供者应实名制,建立“谁提供、谁负责”的安全责任体系;同时,对分享食物的质量,进行严格把控,包括食物的包装、分类、存放条件和在途时间,以及对冰箱的控温、定期检查和清洁等。当“分享冰箱”被安全“保鲜”之后,或许有一天,我们的小区门口也摆上了这样的共享冰箱,请不要犹豫,放进一些剩食,分享一片爱心。

  要保护困难群众的尊严

  面对“分享冰箱”可能存在的发展风险,相关组织必须要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针对供求关系不平衡的隐患,相关部门可考虑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在食物分类、管理等方面增加更多人手,并加强对“分享冰箱”理念的宣传。此外,针对群众对食物安全的顾虑,应在衣物分拣、保质期管理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消除人们的后顾之忧。同时,为了保护困难群众的尊严,可以改“捐助”为“互换”,意思就是谁都可以拿东西来换食物,这样的方式也许更容易被人认可和接受。

  (据光明网、经济日报、北京晨报、荆楚网等综合)

来源: 长城网

关键词:分享冰箱,食物浪费,慈善

责任编辑:韩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