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纵论

时评|在“为无名烈士寻亲”中汲取红色力量

来源: 河北日报客户端  
2021-04-01 20:29:00
分享:

  蔡晓辉

  又将清明。近日,宁波宁海群众中正在进行一场别样的清明活动。这一次追思祭奠的对象,不是自家的先人,而是一群不知道姓名、年龄、籍贯的英雄。目前,“为无名烈士寻亲”活动已经在宁波深入推进,不少热心志愿者参与其中。(据《宁波日报》3月29日报道)

  近代以来,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无数先辈征战南北、出生入死,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由于战争时期档案不健全等种种原因,他们之中很多人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在新中国广袤的田野乡村,有许多这样的无名烈士墓。所埋何人,来自何处、为何牺牲,生前的经历如何,这一个个暂时难以查证的问题,化为后人心中无法化解的遗憾。

  他们用自己义无反顾的倒下,换来一个民族的重新站起。建党百年之际,面对无边春色,眺望奋斗路上前方的无边胜景,人们更加怀念那些缺席了的烈士。正是因为他们的热血与牺牲,才有了我们今日的和平与繁荣。

  鲁迅先生说过,“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生与死、不朽与消亡,其实只在后人的铭记与遗忘之间。有人说,人的一生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肉体死亡,第二次是葬礼后从社会关系网里消失;而第三次,则是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去世,抑或将之彻底遗忘。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不能被世人遗忘。对无名烈士来说,任其继续“无名”下去,才是可怕的真正的死亡。

  “一个农民的房梁上且有一本家谱,那么一个国家呢?”军旅作家王树增曾经发出这样的反问。无名烈士的英雄事迹,本身就是我们“精神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他们从岁月的尘埃中郑重打捞起来,重新擦亮他们的名字,是后来人的责任,也是对他们最好的祭奠和告慰。

  英雄不死,英烈精神长存。从设立烈士纪念日到重大时间节点的纪念活动,从迎接烈士遗骸回国到保护烈士纪念设施,党的十八大以来,致敬英烈、崇尚英雄、尊崇先烈成为社会风尚。走进英雄的故事、记住他们的名字,在缅怀烈士的丰功伟绩中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也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自觉行动。

  巨鹿县苗庄村苗明文老人守护无名烈士墓半个多世纪;威县东赵村马东春带领村民自筹资金,并争取上级民政部门资金,建成东赵村“战地医院纪念园”,将52座无名烈士墓迁到陵园内;每逢清明,河间市谭中良村的村民们都会为14位无名烈士扫墓、献花,并代代相传,坚持了近80年……在红色的燕赵大地,爱护烈士纪念设施、几十年如一日守护烈士墓冢、为无名烈士寻亲等故事不断涌现,传递出传承烈士精神、守护精神家园、汲取红色力量的强音。

  岂曰无名,忠魂即名。也许,囿于现实条件,一些“无名烈士”可能会暂时“无名”,但随着国家有关烈士遗骸DNA信息抢救工程等工作的持续推进,随着民间社会志愿者相关寻访活动的延续,相信越来越多的无名烈士将有血有肉地“复活”。而在这个寻访过程中,一路聆听烈士的英雄事迹、一路接受心灵的洗礼,我们也必将获得更加坚定的前行力量。

关键词:烈士,红色力量责任编辑:郭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