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纵论

兰州兽研所师生感染布病,到底咋回事?

来源: 长城网  张田勘
2019-12-09 20:15:09
分享:

  ●特约评论员 张田勘(北京)

  央视新闻报道,截至12月7日中午12点,兰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经对兰州兽医研究所317名师生进行布鲁氏菌检测,其中96人呈血清学阳性,均为隐性感染,无明显症状。目前各项监测处置工作正有序推进。

兰州兽医研究所官网回应。

  布鲁氏菌病(布病)是由革兰氏阴性、兼性细胞内寄生的布鲁氏杆菌(Brucella)引发的人兽共患病,在中国也属于一种地方病,主要分布于内蒙、东北,西北等地区。

  既然布病是人兽共患病,就说明此次兰州兽医研究所的师生染病是源于动物。具体是该研究所的口蹄疫防控技术团队的师生染病,一些学生发帖称是做动物实验染上布鲁氏菌,但是,现在具体调查情况尚未披露,还需证实。

  从布病防治的历史来看,人染上布病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直接接触病畜、尸体、器官和肌肉、骨骼组织或动物排泄物;二是食源性传播,如喝生牛奶或做饭过程中生熟案板不分;三是呼吸道传染,如吸入布鲁氏菌污染的飞沫、尘埃。

  此次兰州兽医研究所现在一次性出现较多的职业人员染病,可以推测,实验人员有可能存在违规操作,或者没有按照规范的流程操作。如果完全严格遵照规范和流程,实验者不太可能感染布鲁氏菌。

  事实上,初步调查情况表明,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确存在漏洞。而且,2010年底,东北农业大学就爆发过一起布鲁氏菌病感染事件,也是因为实验室安全管理有疏忽。当时,有教师违规购入了未经检疫的4只山羊做实验动物,且未严格按照标准规范指导学生并进行有效防护。一系列违规操作导致学校27名学生及1名教师确诊感染布鲁氏菌病。现在看来,前车之鉴并未很好总结。

  按照实验动物按照微生物控制标准,动物安全可分4个级别:普通动物、清洁动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无菌动物或悉生动物。即便是最低级别,也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

  但是,有做实验的兰州大学学生表示,做实验的动物是各课题组的学生向兽研所购买小鼠。购买后,课题组不会对小鼠进行病原体检测,而是直接进行实验。而且,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因此,这次事件提醒需要加强实验室的检疫环节和程序,科研人员应根据物种特性,对购买的实验动物增加检疫环节。

  另一方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对实验室操作安全有全面的规定,其中要求在实验室中,穿着口罩、头套以及从帽子到袜子的连体实验服,而且实验服的扣子是双层的,要一直扣到颈部,手套也必须套住袖子,同时还要戴防护镜。

  但是,兰州兽医研究所在这些方面也存在疏漏。该所有学生表示,当他们相信自己操作的动物实验没什么额外风险时,有时就只穿白大褂、戴手套,采取最基础的防护措施,不会戴口罩,也不戴防护镜。

  这也意味着,无论对谁,进入实验室工作必须进安全培训后才能上岗。现在北京的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都要求参与动物实验的学生和工作人员事先接受专门培训。并且要进行考试,合格后才能持有北京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上岗证,并进入实验室工作。这个做法应当在全国推广。

  另外,对布鲁氏菌的分离培养和动物感染实验应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中进行,实验过程中的废弃物(枪头、口罩、手套等)要经高压灭菌后再进行无害化处理。

  同时,如果出现事故,还要有应急处理。例如,按照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泄漏应急处理预案采取措施;感染人群要及时就诊,并进行规范的科学治疗,对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现在,中国农科院已经启动应急处置预案,并派出工作组赴兰州兽医研究所帮助工作。工作重点包括医治感染人员,协助有关政府部门尽快查明疫源和尽快完成应急性安全隐患排查工作。

  但愿此次事兰州兽医研究所的96人感染布鲁氏菌事件能敲响警钟,为未来提供有益的防止布病产生的原则、经验和做法。

关键词:兰州兽研所,布鲁氏菌,安全隐患责任编辑:裴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