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时政要闻

打前站|习主席到访前,说说我们眼中的葡萄牙“F4”

来源: 新华社客户端  
2018-12-04 18:48:41
分享:

  新华社里斯本12月3日电同在伊比利亚半岛,不知哪位前辈翻译家把Spain和Portugal分别翻译为西班牙和葡萄牙?

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一座既古老又现代的城市。(新华社记者李建敏摄)

  于是,这次报道习近平主席访问西葡的记者就以“两颗牙之行”作为微信群“昵称”。几天前,记者讲完了第一颗“牙”。眼下,面对习主席即将展开的葡萄牙之行,葡萄牙当地已洋溢起欢迎气氛,期待中国国家元首的到访为两国关系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在对葡萄牙进行国事访问前夕,习近平主席在葡萄牙《新闻日报》发表题为《跨越时空的友谊面向未来的伙伴》的署名文章。(新华社记者章亚东、孙奕摄)

  在访问前夕,让记者为大家梳理下另一颗“牙”——葡萄牙的“F4”吧。

欧亚大陆的最西端——葡萄牙罗卡角。(新华社记者钱彤摄)

  葡萄牙位于欧洲大陆西南隅。首都里斯本以西40多公里处的罗卡角,是欧亚大陆的最西端,以“欧洲之角”著称。

  在这个大地与大洋相接的国度,留下了诸多大航海时代的冒险故事。

里斯本大航海纪念碑镌刻着葡萄牙人对海洋和探险的情结。(新华社记者钱彤摄)

  对葡萄牙稍有了解,都知道葡萄牙有两大历史名人:

  一个是500年前,开辟了从欧洲绕非洲好望角,最终抵达印度的航海家达·伽马。

陈列于里斯本航海博物馆的达·伽马雕塑。(新华社记者钱彤摄)

  另一位,是享有葡萄牙“诗魂”之誉的大诗人卡蒙斯。

安放于里斯本热罗尼姆斯教堂的卡蒙斯之墓。(新华社记者钱彤摄)

  在罗卡角面向浩瀚大西洋的纪念碑上,镌刻着卡蒙斯的著名诗句——“陆止于此,海始于斯”。

  我们要谈的第一个F,没有卡蒙斯那样“高大上”,而是深深嵌入葡萄牙普通人精神文化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Fado(法朵)。

一代代艺人用葡萄牙吉他和歌声带来悠远伤怀的“法朵”音乐。(新华社记者孙奕摄)

  “法朵”在葡萄牙语中意为命运或宿命,曲调哀婉、幽怨、缠绵悱恻,诞生于19世纪社会风云激荡的葡萄牙,“法朵”起于市井,终至殿堂。

  里斯本“法朵”博物馆陈列的葡萄牙吉他——经典的“法朵”乐器——之下,写着这样一句话:“相较于乐器本身的物质价值,我们总能够透过拨弄琴弦的大师来增加它的无形价值。”

  博物馆内一间视听室,轮流播放着不同年代“法朵”大师的代表作。曾经的忧伤、哀婉,经历岁月沉淀后,留给人们更多的是慰藉和安宁。

  记者在想,这个最不为中国熟悉的F,会不会通过这次访问走进中国人的音乐生活?

  地处欧洲一隅的葡萄牙面向大海、迎风斗浪,葡萄牙人的性格中既烙印了“法朵”歌魂中阴郁的一面,也熔炼了海滩阳光般的热情奔放。

  你猜的没错,我们接着要谈的第二个F,就是热情奔放的葡萄牙football(足球)。

  确实,我们会很自然地讲讲中国球迷熟悉的葡萄牙人C罗。绿茵场上,风云多变,葡萄牙足球光看成绩起起伏伏,但这十多年,葡萄牙足球最闪耀的星光来自于C罗。

比赛中总不忘吐舌“卖萌”的葡萄牙球星C罗。(资料照片)

  这个有神乎其技的任意球进球能力、罚球前爱吐一下舌头的世界级球星,其实并不出生在葡萄牙本土。

  他的故乡在葡萄牙的离岛——马德拉群岛。茜茜公主(没错,就是你知道的那个茜茜公主)曾经在那里疗养肺病。

  说到这,记者仿佛有种时空穿越感,这里曾经疗愈着历史名人的病痛;这里的风又把一位足球少年吹过大海、吹到葡萄牙本土、吹向全世界。这是同样的来自大西洋的海风吗?

  和大多数人的爱好一样,记者要说的第三个F,就是food(美食)。

  其实吧,葡式蛋挞知名度实在太高,记者原本不太想“老生常谈”。但放眼世界,知名烹饪体系都是靠大菜大餐扬名于世,凭着不大起眼的蛋挞小吃就奠定江湖地位的还真不多见。

  作为发源地,“贝伦蛋挞店”是葡萄牙第一家蛋挞店,位于里斯本旅游胜地热罗尼姆斯修道院边上。相传100多年前,修道院的修女为了生存,尝试把院内制作的一些甜品,放在附近的甘蔗提炼厂出售,没想到迅速被人们接受,成为流传至今的美食。

服务员小哥忙里偷闲,对来自中国的记者热情微笑。(新华社记者孙奕摄)

  这家百年老店,看起来一点儿都不起眼,如果不是排到门外的长队,游人可能稍不留神就会和正宗的葡式蛋挞擦肩而过呢!

  下面我们要说的第四个F,是记者到葡萄牙之后的切身感受,就是friendship(友谊)。

  数据显示,中国是葡萄牙在亚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对葡萄牙投资的企业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去年来葡旅游的中国游客超过25万人次,同比增长逾40%……

葡萄牙瓷砖画展现的中国人生活场景。(新华社记者钱彤摄)

  一条蔚蓝色的海上丝绸之路,将分属亚欧大陆东西两头的中国和葡萄牙紧密相连。如今,中葡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位于里斯本市中心附近的的华人商铺街区。(新华社记者孙奕摄)

  行走在里斯本市中心附近的街区,丽丽饰品、大碗面、东方食行等中国商铺招牌随处可见。两国民众共同工作生活、中国商品走入当地百姓家的场景在葡萄牙日日上演,这不正是中葡交往与友谊的现实写照吗?

  谈了那么多葡萄牙名人,记者下面还要讲一对华人夫妇的葡萄牙故事。

  上世纪七十年代,王锁瑛、鲁晏宾夫妇按照校方安排创办了上海外国语大学葡萄牙语专业。此后他们分别于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来到葡萄牙。

  这一扎根就是近30年。

  1993年,他们开始在当时的澳门驻里斯本联络处(今澳门特别行政区驻里斯本经济贸易办事处)教汉语,任教20余年,打造了当时葡萄牙起步最早、规模最大的汉语教学点;

  1998年,王老师在阿威罗大学开设了葡萄牙大学的第一门汉语必修课;

  2013年,王老师参与落实葡中北部圣若昂-达马德拉市的小学生学汉语项目,将汉语纳入公立小学三四年级教学计划,成为必修课;

  王老师用葡文写的《龙乡故事》及《龙乡神话与传说》经葡萄牙友人润色后出版,被葡萄牙有关方面列入葡萄牙全国阅读计划……

2013年起,葡萄牙圣若昂-达马德拉市小学开设起汉语课。(新华社记者张立云摄)

  如今,夫妇俩的葡萄牙学生有的教起了汉语、太极、气功、国画,有的到中国等地搞贸易,有的自己创业推动两国文化交流,学生们分布在政府、企业、大中小学等各行各业。

  走在里斯本街头,经常会遇到中外新老学生上前跟夫妇俩打招呼。他们教授过的上万名中葡学生,如同友谊的种子,播撒在中葡交往的大地之上。

  “中文虽然很难,但我们真的很爱学!”近几年,夫妇俩还组建了“茉莉花中文合唱团”,在合唱团排练现场,金发碧眼的团员们热情地向记者表达着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多次走向国际舞台的葡萄牙“茉莉花中文合唱团”。(资料照片)

  《茉莉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半个月亮爬上来》……伴随指挥的手势,悠扬的歌声响起,合唱团成员的歌唱字正腔圆,目光深情投向台下的王老师和鲁老师。

  “早些年,是中国文化令葡萄牙人好奇。现在,中国快速发展让人震撼。葡萄牙人认识到,学中文能带来更多的就业与发展机遇。在葡这么多年,我发现葡萄牙人对中国始终特别友好,他们对中国的一切都感兴趣!”王锁瑛说。

  熟悉了葡萄牙的知识点,感受着中葡友好情谊,相信你一定对习主席的葡萄牙之行分外期待了吧!

  趁热打铁,记者教你一句葡萄牙文:Bem-vindos a Lisboa!

  欢迎来到里斯本!(记者:钱彤、孙奕、魏建华、章亚东、张立云;视频:魏建华、章亚东、商洋、肖正强、刘春晖、毕晓洋;编辑:钱泳文、刘鹏)

关键词:习近平,葡萄牙,访问责任编辑:赵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