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社会万象

“妈妈,明天我还要练琴吗?” 这是最戳心的回答

来源: 扬子晚报  
2018-07-20 15:36:07
分享:

  “妈妈,我明天还要练琴吗?”

  “音阶琶音练习曲、哈农指法慢练好无聊、看到巴赫别头痛,所有琴童都感同身受”,“妈妈我可以喝口水吗,妈妈我想去嘘嘘,妈妈我能休息一会儿吗……”最近,一首神曲《妈妈我明天还要练琴吗》戳中了许多琴童妈妈的心。业内人士感慨之余也对记者提供他们实用招,与家长们分享。

  神曲唱出琴童家长心声!吐槽源自亲身经历,日常碎碎念

  歌曲写到的这些细节,许多陪练的琴童家长仿佛都历历在目,“我要弹几遍,弹几遍不是关键,只要进步一点点。一拍两拍三拍四拍,到底几拍,看到附点别害怕哦,三比一就正确啦。肩膀手腕放轻松,手掌握个鸡蛋在手中,手指高高抬起来,触键控制力度要hold住。”不少孩子刚开始学琴,都找过的各种理由,“妈妈我可以喝口水吗?妈妈我想去嘘嘘!妈妈我明天还要练琴吗?”但家长对孩子的期待都是一样的,“哦菠萝你心思我懂,弹琴要有始有终,长大后悔来不及,到时别怨我,公主骑马射箭琴棋书画都要学会哒。”这波吐槽被认为是唱出了心声。

  昨日扬子晚报记者联系上演绎该神曲作词,阿卡主义人声乐团马漪劼,原来她就是一名来自上海的琴童家长。“歌里写的都是血泪史,一个晚上就写好歌词。其实我曾经也是一名琴童,现任的钢琴老师和琴童妈妈,我想我挺理解小朋友在学习钢琴时无奈的心情的。”马女士告诉记者,孩子主动学习的热情基本在学琴的2个月后就消磨殆尽了,能坚持学习的琴童离不开家长的耐心和持之以恒的陪伴。歌中妈妈和菠萝的对话几乎天天重复。可能念白的内容很多家长都觉得很熟悉。“菠萝虽然每天在练习中都会碎碎念的抱怨,但当她完成一首曲子时还是很骄傲的。小朋友们,记得明天要练琴哦!”

  其实参与创作神曲的马女士本身是小学音乐老师。她告诉记者,学琴这1年来,简直就是斗智斗勇的过程。“我女儿刚开始练琴,各种磨洋工,中间还必然要大便,这成了她抗拒的一种生理反应。”后来琢磨出来,小朋友学东西需要鼓励,适当批评。“我给她制定各种量化标准,可以实现的小目标。采取奖励机制,比如弹错音少于三个就有奖励,慢慢也有惩罚,达不到要求就加量。但手段不断变换,不然孩子会破解套路。”

  冠军琴童患上抑郁症!学琴不能学变味

  多年从事幼儿音乐教育的黄佳音老师告诉记者,看了这个视频也深有感触,孩子的压力很大。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过连续拿下两届江苏省青少年音乐“小茉莉花”冠军的琴童,竟然患上了抑郁症。“3岁开始学琴,在家人的期待和高要求下,孩子的心理出了问题,不跟任何人交流,生活甚至不能自理。这是悲剧。”黄佳音说,注意不要把孩子当做“特种部队”来训练。“一般按普通战士来培养,两年后提升专业技能后才能按特种部队的路子来培养。”

  现在孩子学音乐,家长的诉求不一定是为了上音乐学院,而是为了让孩子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多解锁一项技能。“家长一开始让孩子学音乐,总是抱着修身养性和业余爱好的目的学琴,但学着学着就变味了。总觉得自己孩子是最棒的,管理过程很粗暴,觉得自己有文化就能把孩子带好。缺乏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会演奏也未必是好老师,也有可能给家长带来认知误区。”黄佳音认为,“遇到差老师、不懂教育的家长对孩子很可怕。希望不打不骂,而要鼓励表扬赏识赞美,主要靠‘忽悠’。”在他看来,好老师不需要发火,发火的老师境界还没有到。要在科学的氛围中引导孩子,怎么让孩子走得更远。家长还是要用平常心学琴,放平心态,这样孩子每天都会有小小进步。否则每天会沉浸在痛苦中。

  多说1句

  陪读陪练,父母总在“被考核”

  最近荧屏上不少以教育话题为主题的影视剧和综艺。比如在节目里孩子轮番上台吐槽生活中一切的《少年说》,以及父母和孩子一起上真人秀的《我家那小子》。讲国外留学“陪读妈妈”的电视剧《陪读妈妈》也在播,蜜罐里泡大的孩子孤身留洋,“不适应”三个字扑面而来,于是妈妈临时赴加拿大,从暂住变成陪读,大小故事和“事故”由此展开。

  陪读妈妈放下国内的根基,陪子女到海外“背水一战”,其中遇到的辛酸可想而知。想想这比平时牺牲时间,陪孩子学琴还要“可怕”——放弃自己的生活和事业,生活完全要以孩子的学习生活为重心转移。但最伤心的是,妈妈们的付出未必得到孩子们的理解。剧中人所说挺戳中人,“我们太不了解孩子了,就像当年我们也不了解自己的父母。每一代人从为人子女到为人父母的身份转变,其实都是‘少年不知词中意,读懂已是词中人’的生命循环”。有观众就说,“抛开异国生活的五味杂陈,其实更多的是两代人的沟通与理解。”孩子学琴只是父母和孩子理解沟通中的话题一种,但已经令“陪练妈妈”们吐槽无力,剧中还有句台词说出了生活真相,“为人父母不需要证书,却要用一生时间来完成考核”。

  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关键词:练琴,神曲,戳心责任编辑:裴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