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社会万象
点击进入>>党的十九大长城新媒体报告厅

【一网观天下】课前交手机·渐冻症·研究自己

2017-10-16 15:40:47 来源: 长城网
分享:

  

    人人都道手机好,

  唯有干扰别忘了。

  适度使用便利多,

  玩物丧志悲到老。

  列位,手机是个好东西,联系起来,实在太方便了。但也带来一些问题,比如,我们对手机的依赖度是不是太强了?手机的利用率是不是太高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地铁里、公交上,很多时候,无一例外,每个人都在盯着手机。

  从某种意义上说,手机正在成为一种公害,特别是对年轻人的影响,弊端很多。

  北京青年报报道,在山东省某高校,学校统一购买手机收纳袋,挂在教室前边,上课前,要求学生将手机放入收纳袋。

  这个可以有。

  在很多年轻人心里,手机简直已经成了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闲聊、游戏、八卦甚至有害信息等,几乎占据了这些人的全部,以至于,他们只能很不情愿地挤时间干点“正事”。毫不夸张地说,倘若没有手机,这些年轻人的生活可能会更加丰富,他们的学习成绩可能会更加优秀。

  手机是用来“必要联系”的,不是用来“玩”的。

  想当年,我读大学的时候,亲友之间的交往以写信为主,“见字如面”、“知名不具”等字眼至今依然静留在我保存的部分信件中。有时候,上午将信件刚刚放入邮筒,下午便又想起一事,急急写封信,再往邮筒里塞。遇有急事,则立即跑到邮局,报上姓名排上队,等着工作人员叫。听到自己的名字,走进邮局角落里的电话亭接听电话。

  现在看来,好像很麻烦,但当时觉得也挺有意思,关键的是:没有手机,也没耽误什么事。

  上课前,先收手机,很有必要。既不是没收,也不是砸毁,谈不上什么侵权。既然是来上课的,拿手机干甚?与课堂教学有关吗?让孩子们安安生生地上课,家长们可能也会举双手赞成。

  曾经,我不止一次地对正在上学的儿子说:如果不想毁掉自己,就要远离手机,远离电脑。

  能够毁掉一个人的,除了手机和电脑,还有疾病。2014年,吵得纷纷扰扰的“冰桶挑战”活动,让很多人知道了“渐冻症”。这是一种不治之症,罹患者几乎没有好转的可能。

  新京报报道,近日,一位患有“渐冻症”的北大女博士留下遗嘱:“凡是可以挽救他人生命的,尽可以捐给他人使用”。

  毫无疑问,这是一位可怜的姑娘、美丽的姑娘、堪称伟大的姑娘。

  医学上,虽然依然乏术于患者的康复,但通过精心护理,长时期地维持生命却有很大可能。比如霍金,不仅是世界知名的一位学者大咖,也是一位“渐冻症”患者,从大学时期患上“渐冻症”以来,至今已生存了40多年。

  关键是,所谓的“精心护理”,费时费力费钱财,单靠家庭的一己之力,难以支撑。此时,如果能够得到医保制度、专项救济、公益组织以及志愿群体、社会公众等多方面的关注和帮扶,“渐冻”的身体无疑将获得更多温暖,更多的生命或许能得到更好绽放。

  生命因绽放而精彩,就像运动员们在一番激烈拼搏之后,登上领奖台,有的欢呼跳跃,有的喜极而泣。每一位折得桂冠的人,都有激动人心甚至惊心动魄的故事。曾在奥运会和世锦赛上夺得冠军奖牌的游泳运动员孙杨近日再成焦点,澎湃新闻网报道,他在苏州大学顺利通过硕士论文答辩。

  有意思的是,孙杨的论文研究的是自己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的表现。

  “研究自己”,也许只有孙杨会这么干。

  实事求是地说,这位运动员曾经的诸多经历并不受人喜欢。但他的游泳成绩却几乎可以令所有中国人感到骄傲。

  文化素质的偏低和运动成绩的优异,在很多运动员身上不和谐地共存着。这可能与运动员的选拔、培养体制有关,也可能与运动员的自身修为有关。

  尽管仅仅只是一个方面的优秀已属不易,但,仅仅只是一个方面的优秀,无论如何,也算不上真正的优秀。

  孙杨“研究自己”,并非不可。能取得优异成绩,可能有独门秘籍,也可能有心得体会,总结出来,对他人和社会或许能有一些帮助。但从另一面讲,运动是讲究“天赋”的,照着孙杨的方法做,未必能练出第二个孙杨。何况,身在此山中的“自己”,又如何能比别人更客观、更理智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呢?

  很多时候,自己眼里的自己,和别人眼里的自己大相径庭。事实上,别人的评价可能更客观、更准确。

  正是:

  身在此中难看清,

  外人意见应多听。

  生命可贵需绽放,

  援助病患爱融冰。

  一网观天下,下期再见。(郭庆敏)

关键词:观天下责任编辑:韩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