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河北新闻频道 >> 专题库 >> 专题新闻

塞罕坝:用青春和热血再绘现代林场新画卷

来源: 长城网 作者:李建 2017-06-29 16:41:03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上世纪50年代,沙尘暴频袭北京。专家断言:呈扇形围聚在北京北部的十大沙地如不加治理,不出五十年,漠北风沙将兵临城下。而其中最大的威胁是海拔1400米、距北京直线距离仅仅180公里的浑善达克沙地。如果这个最近的沙源锁不住,对于相对海拔只有43米的北京城来说,就好比站在屋顶上向院子里扬沙。必须扼住浑善达克风口!1962年2月,国家决定,建设塞罕坝机械林场。批文十分明确:“建设用材林基地,为改变京、津地区风沙危害创造条件,积累高寒地区造林经验。”

  

用生命铸就绿色传奇。长城新媒体集团承德频道制作

  长城网承德6月28日(记者 李建)在高寒荒漠上,塞罕坝经过三代人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卓绝奋斗,造出百万亩人工林海。为京津筑建一道防沙源、涵水源的绿色长城。塞罕坝精神,不仅是一份坚守,更是一种感动,还是一项举世震撼的伟大事业。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半个多世纪的实践与锤炼,塞罕坝人在创造绿色奇迹的同时,也创造了“忠于使命,艰苦创业,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伟大塞罕坝精神。这是塞罕坝几代人,十几任领导集体缔造、完善和传承的。如今新一代塞罕坝人继续弘扬塞罕坝精神,引领现代林场建设,再绘现代林场建设的新画卷。塞罕坝百万亩林海来之不易。如何把这片林海管护好、经营好、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使林场建设有新的发展,是摆在新时期塞罕坝人面前的最大考题。

  一块塞北荒漠,担当一个历史课题。近年来,塞罕坝机械林场确定了建设和谐、富裕、文明的现代林场奋斗目标;明确了京津生态屏障、森林资源宝库、生态旅游胜地、和谐富庶家园的发展定位,大力实施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实现增林扩绿目标、推进林业永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战略举措,加快现代林场建设。沙漠变绿洲,荒漠变林海。这是三代塞罕坝人牢记历史使命,用汗水甚至生命创造出的历史绿色奇迹。管护好资源,巩固生态建设成果,是新一代塞罕坝人的历史责任。

万亩林海。记者 李建 摄

  这里,森林多为人工针叶林,林下、路边蒿草茂密,可燃物载量十分丰厚。而且这里气候干燥、物干风大,一旦发生火灾,就有“火烧连营”之势,后果不堪设想。为此,林场把保护森林资源安全上升到事关塞罕坝生死存亡的高度,协心戮力、齐抓共管。在防火方面,林场完善和健全了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明确责任、加强督导等一整套制度体系;通过建立38个基层防火联防组织、六年来投入1550万元资金,用于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地面巡护、人工瞭望、视频雷达监控、空中预警组成的全方位立体火情监控体系和严密监测网络。监测范围达百分之百。要养护好森林,对有害生物防治非常重要。林场通过航空化学防治6次,防治面积140多万亩次、人工防治超过200万亩次,使林业有害生物得到有效控。还配备了108名专、兼职监测人员,建立健全了预测预报网络和防治。在幼林地管护上,本着因地制宜,分区实策的原则,在新造林地块全部采用架围栏、挖防护沟等措施,保护幼林安全。

检查容器苗造林根系后续生长情况。河北省林业厅供图

  加快现代林场建设,还必须从科技创新入手,实现增林扩绿目标。塞罕坝林场的发展史,也是一部科技兴林史。在高寒荒漠造林没有成功经验可借鉴。都是塞罕坝人运用科学知识探索实践自主地解决了在高寒地区育苗造林的技术难题。在造林方面,创新了全光育苗技术和培育“大胡子,矮胖子”优质壮苗法;改进苏制植树机,开创了国内高寒地区机械栽植落叶松的成功先例;研究出“三锹半人工缝隙植苗技术”;改进推广了机梨沟、水平沟和小板坡等整地技术;研发改进了迹地整地机梨,容器苗挖穴机造林机具,提高了工作效率3--6倍。在营林方面,确立了以修枝、抚育间伐、低产林改造为主的森林经营生产体系;总结出大密度初植、多次中间抚育利用和主伐利用相结合的人工林可持续经营路线严格执行环环相扣的作业流程,整理出一套适合塞罕坝林特点的经营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外出学习考察、到院校参加培训、到省外挂职锻炼方式,使一支专业化、复合型、能担重任专业人才迅速成长。在科技研究方面,林场累计投入500多万元,完成育苗、有害生物防治等60多项科研课题,编写塞罕坝林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科技专著5部,编制省级标准、规程7项,发表论文630余篇,20多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省部级奖励。

  从优化结构入手,推动林业永续发展。在搞好森林经营的同时,塞罕坝林场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要求,培育林业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施了森林旅游、绿化苗木和引进风电项目等一批优势产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推行营造珍贵树种和混交林等森林资源培育,实施良种壮苗培育、容器苗造林、幼林施肥工程,使林场森林质量明显提高。近年来,林场重点加强了绿化苗木基地建设,培育了云杉、樟子松、白桦、油松、落叶松等优质绿化苗,先后承担了唐山、内蒙、承德等地十多项绿化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森林边界地带、石质荒山和防火阻隔带引进风电项目,为以林养林和林场可持续发展打下经济基础。塞罕坝自然风光辽阔壮美,历史内涵深厚重,满蒙民俗独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林场筹资1.7亿元,完成了七星湖湿地公园、木兰秋狝文化园、塞罕塔、金莲映日园、滦河源头等文化旅游的建设工程,完成了塞罕城游客文化中心广场、核心区旅游环路建设,改善了景区环境和接待条件。目前有各类宾馆、度假村120多家,日接待能力达1万人以上。

瞭望员刘军、齐淑艳夫妇工作场景。记者 李建 摄

  一个英雄群体,造就一片荒原绿海。以人为本,从改善民生入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十二五期间,林场共投资1.1亿元,修建改造林区道路,还投资2000多万元,新建和改建林区房舍24个、望火楼8座、检查站7个,新建房舍和望火楼室内集卫生间、洗澡、电视、网络等功能于一体,增加了一线职工的幸福指数。加快林海小城镇建设。对总厂厂区进行了硬化、美化、亮化;新建了职工住宅楼,对水、电、暖等改造升级,安装了局域网、闭路电视、调频广播、通讯网络全场覆盖。对6个林场全部新盖了职工公寓楼,解决职工的住房基本解决了就学难、就业难、就医难问题。正如有的职工说,“山里治坡、山外治窝,山上生产、山下生活。目前,一座景观型、林荫型、休闲型塞罕坝城已初具规模。山更青、林更绿、景更美、人更富,新一代塞罕坝建设者们,正在继续弘扬塞罕坝精神,再绘现代化林场建设的新画卷。

关键词:塞罕坝,科技兴场,现代林场, 新画卷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