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河北新闻频道 >> 经济快讯

高校毕业生“慢就业”,充电还是啃老?

来源: 河北日报 作者:郭东 2017-03-28 08:54:05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在近日举行的2017年河北省毕业生就业市场上,求职者在查看招聘信息。记者郭东摄

  编者按

  就业是民生之本,直接关系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新生代农民工、去产能职工三个重点群体就业事关就业局势稳定,可以起到稳压器作用。

  三大重点群体就业情况如何?日前,记者深入各地春风行动招聘会、毕业生就业市场、去产能集中地进行实地探访,记录他们在求职中的所思所想,希望对政府部门、用工企业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有所借鉴。

  全省高校毕业生仍处于高峰期,连续5年超过35万人。

  “快找工作!快……”就在社会各界期盼高校毕业生快点儿就业时,却出现了一个反其道而行的“慢就业”新现象。毕业后不急于就业的“慢就业”现象,在90后高校毕业生群体中尤为普遍。

  “慢就业”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对用工单位乃至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选择“慢就业”为哪般

  2月9日,没有考上研究生的玉佳明来省会找工作了。去年毕业后,玉佳明没有去找工作,而是在家里一直准备考研。

  “原来没有着急工作,想用考研来改变命运。”玉佳明说,身边选择“慢就业”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其中一部分人是考研族,如果一次不成功,还会考两次、三次,也有一部分人多次参加公务员考试或进行创业前的准备。

  记者发现,还有人选择“慢就业”是为了充电。宁晋县的艾娇今年将从北方民族大学毕业,学的是新能源电池专业。艾娇不准备毕业后马上就业,而是想花点儿时间来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再充充电,以便就业时能够一步到位,而不是频繁跳槽。

  还有人选择“慢就业”是害怕面对就业压力,认为前途渺茫而不愿就业。4年前,田甜考上了吉林农业大学经济学专业,成绩不错。但今年过了春节,田甜并没有像许多毕业生那样四处赶场应聘,而是窝在家里,想等一等再就业。这一做法,让家人着急。“不找工作,在家里待着,这不就是啃老吗?”田甜的父亲说。

  “慢就业”的背后,是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主要体现为“一高三少”。“一高”是高校毕业生人数依然保持高位运行。“三少”主要包括受经济因素影响,新增就业岗位较去年减少;去产能和经济结构调整造成部分行业就业岗位减少;高校毕业生获得较高质量就业岗位的机会相对较少。

  记者调查发现,在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背景下,一些高校毕业生并不急于就业,而是选择暂时待业、考研、创业等,且选择“慢就业”的人数呈上升趋势。

  省人社厅就业促进和失业保险处副处长刘建民分析,社会应该对高校毕业生根据自身家庭经济情况、个体能力和职业发展规划作出“慢就业”选择,给予理解和尊重。“慢就业”不等于不就业,而是延缓就业。有的毕业生对未来有长远的规划,选择创业、公务员考试、考研、出国留学,不急于就业。而开网店、网络写手、网络主播等形式多样的就业,也给年轻人提供了“玩着赚钱”的方式,吸引了一部分毕业生成为“慢就业族”。

  “慢就业”需要付出高昂的经济和时间成本

  记者调查发现,薪资不再是许多“慢就业”毕业生考虑的首要问题,他们希望未来有理想的工作,并愿意为此付出经济和时间成本。

  孙帅,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硕士,2014年毕业后选择了“慢就业”。他说,毕业时不想到一个单位上班,想在农业领域进行创业。毕业后他除了继续学习相关知识外,还对北京、上海等地的基因测试项目进行了考察。今年初,孙帅回到石家庄,进行创业。“不能再等了,已经耽误了两三年,再这样下去时间成本太大了。”孙帅感叹,选择“慢就业”要对付出高昂的时间成本做好心理准备。

  作为一种新的就业观,“慢就业”现象引起了一些用人单位的关注。北京逸群工程有限公司招聘负责人夏凌说,“慢就业”是大学毕业生对被动就业、盲目就业的反思,由关注就业效率转向就业质量,体现了大学毕业生择业观念向理性化、多样化方向转变。选择“慢就业”的毕业生,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招聘中或许是一种优势。

  然而,也有质疑者提出,“慢就业”是高校毕业生逃避就业压力的表现。“‘慢就业’有逃避的因素,条件放低点儿,都能找到工作。”省内一农业科技公司总经理王援朝说,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很少出现“慢就业”现象。多数“慢就业”的背后,是毕业生在困难面前没有选择的选择。

  业内人士提醒,“慢就业”的成本太高,不要盲目选择“慢就业”,很多单位的校园招聘只有应届毕业生才能参加,推迟就业会错过很多机会。毕业生要设定一个“慢就业”期限并且要根据自己的特点、职业理想早作规划,脚踏实地,做到未雨绸缪。

  让“慢就业”群体高质量就业,各级部门还需加把力

  学物联网专业的胡兴润,被动地选择了“慢就业”。

  胡兴润是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的应届毕业生,因为物联网专业和市场需求不匹配,很难就业。他说,他所在班有30名同学,其中10人考研、15人参加IT培训班、5人选择找工作。

  胡兴润说,参加IT培训班就是到社会上专门的培训机构培训2至4个月,交2万元左右学费,学完后再参加专门招聘会,实现就业。“由于相关部门没有对物联网专业毕业生进行个性化指导服务,这个专业的学生就业需要帮助。”胡兴润说。

  业内人士表示,无论是“慢就业”还是及时就业,就业压力大是大多数高校毕业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要让‘慢就业’群体高质量就业,各级部门还需加把力。”刘建民说,相关部门应针对“慢就业”的不同情况进行具体指导,对一时找不到工作的,多组织招聘活动,多提供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对找工作缺乏自信的毕业生,帮助其更加积极地面对现实,从基层做起,慢慢提升竞争力。

  刘建民建议,在“互联网+”时代,就业创业政策必须紧跟时代特点,就业部门、教育部门和高校应改变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短线思维,从专业设置、专场招聘等长远角度系统解决就业难。帮助“慢就业”毕业生就业政策要有针对性,建立一支专业化和职业化就业指导队伍,涵盖就业部门专家、学校的就业指导人员及人力市场的指导人员,通过多方努力,让“慢就业”群体实现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充电

责任编辑:陈美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