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调研行⑥:聚焦“一张图” 展开“一盘棋”
功能太多、太集聚,是北京大城市病的根源。北京中心城区以全市8%的面积集聚了全市近60%的常住人口,集聚了全市近72%的就业人口,这两个数字足以见密集的程度。 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北京市下大力气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推进交通一体化,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开启了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新模式。 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实现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2016年,北京中心城区的常住人口实现了由增到减的拐点,这是历史性的,减少了11万人。 与此同时,京津冀三地经济合作日益紧密。2014年至2016年,河北省引进京津资金11041亿元,占全省同期引进省外资金的一半以上;天津市引进京冀项目4856个、资金5226.74亿元,分别占全市的35.6%和44%。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京津冀地区保持了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 天津市着力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承接中关村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内生发展动力不断增强,推动“强身聚核”,创新引领转型发展,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9万亿元,增速为9.0%,继续位居全国前列。 河北省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强力化解过剩产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实现“健身增效”,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8万亿元,增速为6.8%,钢铁、水泥、玻璃产能压减3年累计分别为3677万吨、4829万吨和5185.5万重量箱。 三地发展整体性、联动性、协同性进一步增强,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在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这一切是怎么做到的?说到底就是京津冀三地纳入同一个区域,打破界限,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把蛋糕做大,把各个功能科学合理地布局到京津冀三地,让三地人民共享优质资源。 《“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我国第一个跨省份的区域“十三五”规划。从三地各自“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到“三地一盘棋”统筹规划,区别到底在哪儿呢? 以交通为例,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并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基础建设,而是在原有交通网的基础上提质增效,添平补齐,打通最后一公里,彻底消除“断头路”,实现交通大动脉和微循环系统无缝连接,畅通无阻。 再例如雾霾的治理,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提法由来已久,但三地之间的应急预案措施及启动标准不统一。现在,环保部启动了京津冀地级及以上城市统一重污染天气预警分级标准的试点,京津冀地区对雾霾的多管齐下联动治理正在落到实处。 三地规划的通盘考虑,使“十三五”期间京津冀在更多方面实现了协同发展。 空间布局是京津冀功能定位在空间上的具体体现,也是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京津冀一体化确定了“功能互补、区域联动、轴向集聚、节点支撑”的布局思路,明确了以“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为骨架,推动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构建以重要城市为支点,以战略性功能区平台为载体,以交通干线、生态廊道为纽带的网络型空间格局。同时,立足于三地比较优势和现有基础,加快形成定位清晰、分工合理、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的现代城镇体系,走出一条绿色、低碳、智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张蓝图一盘棋,京津冀一体化正向纵深推进,三地人民共建共享的美景已经显现。 |
关键词:协同发展,京津冀,十三五,调研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