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河北新闻频道 >> 国内

广东自贸试验区为全国贡献“广东经验”

来源: 南方日报 作者: 2017-01-18 20:33:42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前不久,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做好自由贸易试验区新一批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复制推广上海、天津、广东、福建等4个自贸试验区的19项改革试点经验。而此前,广东省政府已分两批在全省及相关范围内复制推广了66项广东自贸区的改革创新经验。

  这意味着,作为制度创新“试验田”,广东自贸区所率先探索的改革试点成果,正逐步向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这些先行先试的宝贵经验,正在越来越多的地方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省自贸办主任曹达华表示,下一步,广东自贸区将按照中央领导关于自贸区建设的系列重要批示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对自贸区功能定位的新要求,进一步转变定位,始终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率先开展契合片区产业发展、集通行规则和新型规则于一体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对接压力测试,确保353项建设试点任务和66条改革创新经验的复制推广全面落地实施,争当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的新标杆。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吴哲

  全省超千个办税服务厅实现国地税联合办税

  最近,越来越多的广东纳税人惊喜地发现,在“一门式”联合办税服务厅,可以“进一家门,办两家事”了。

  “跑一个办税厅,排一次队,就可一次性办完国税、地税两家业务,手续简便了很多,时间节约了很多。而且发票还可以网上申领,快递上门!”佛山一家企业的办税员邹娜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国地税联合办税,正是广东自贸区首批在全省范围内复制推广的改革事项之一。

  目前,国税、地税部门已在全省范围内复制推广了“互联网+”税收服务、国地税联合办税、税务网上区域通办、税银合作“税融通”等改革创新经验,为纳税人提供更加便利、高效的税务服务。省国税局、省地税局制定了《共建办税服务厅专项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采取国税、地税互设办税窗口(设施)、共同进驻政务服务大厅、共建新设的办税服务厅等方式联合为纳税人提供办税服务,并逐步推进国地税业务“一窗联办”,实现“前台一家受理、后台分别处理、限时办结反馈”的服务模式。

  截至2016年12月30日,全省共有1064个办税服务厅实现国地税联合办税服务,覆盖全部县区。其中有336个共建办税厅、435个办税服务厅互设办税窗口、国地税434名税务人员共驻121个政府政务大厅、共建172个24小时国地税自助办税服务厅。

  “互联网+”智能通关模式已在全省复制推广

  加快建立以智能化通关为支撑的贸易便利化模式,是广东自贸区改革的另一项重点内容。

  检验检疫部门已在辖区全面复制推广第一批创新经验,第二批中的会展检验检疫监管新模式、优化原产地签证方式、入境维修产品监管标准体系建设、全程无纸化等创新经验也已在辖区全面推广,而进口食品快速放行、“一二三四”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监管等新模式在有业务需求的广州、佛山、东莞、江门、阳江、中山、韶关等市实施推广。新模式的实施,有效加快了货物放行速度,为企业合理安排销售生产、减少库存压力、节约物流成本、增加货架期创造了条件。2016年1月—11月,进境货值106.53亿元,出境货值12.78亿元;平均通检时间控制在105秒内,检疫查验进入“读秒时代”。

  同时,海关部门也已在全省及相关范围内完成复制推广“国际转运自助通关新模式”、“互联网+自主报关”、“互联网+加工贸易”、企业主动披露、出口货物“一次申报、分批出境”等改革创新经验。通过实施国际转运自助通关新模式,实现了国际中转货物无纸化申报,系统自动审核、放行,24小时全天候自助通关。

  如佛山市就通过启用“互联网+易通关”电子信息化平台,共有883家报关企业下载安装自助报关软件,截至2016年10月底,企业办理“互联网+自助报关”近40万票,占同期进出口报关单的62.3%。

  东莞市则通过“网上海关”实现“互联网+加工贸易”,开通加工贸易手(账)册的设立、变更、核销、深加工结转、余料结转、内销征补税等40余项保税监管业务,全面实现加工贸易监管领域的无纸作业,企业可通过手机、电脑等智能设备随时与海关开展沟通交流,真正实现企业“足不出户、在线办理”。

  在揭阳市,第一批27条改革创新经验除了7项不具备复制条件以外,其余20项已正式落地推广。特别是在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规划建设的推广广东自贸区创新经验综合服务中心,以“互联网+政务服务”方式为入园企业、群众办事提供“一门式、一网式”的高效服务,营造便利化投资贸易环境,让广大企业和群众切身感受到改革带来的便利和实惠。

  率先探索政府

  现代化治理新模式

  澳门施美兰集团是一家粤澳合作产业园的入驻企业。得益于自贸区横琴片区在社会类投资建设工程管理模式方面推行的“4减3加”创新做法,企业收获实实在在的改革红利,成本降低、建设进度加快。目前,此项改革已在全省范围内复制推广。

  据介绍,为解决社会投资类企业施工许可证办理突出反映的交叉审批、前置审批、重复审批等问题,横琴片区推出《横琴新区社会投资类建设工程管理模式创新方案》,采取并联审批、集中审批、透明审批、限时办结的管理创模式,在对接政府部门服务、审批程序、互为前置的审批条件,以及时间、成本节约上做减法,在事中和事后监管、执法、诚信监管上做加法,让社会类投资企业“言必行,行必果”,“违法即罚且一处受罚,处处受限”,并通过“备案制+承诺制+诚信监管制”三制一体化,确保监管举措全面落地。

  澳门施美兰集团副主席罗俊隆表示,与改革前相比,改革后企业获得几个方面的便利:一是办理手续大为便捷。施工许可办理手续优化改进后,企业对接的政府单位缩减至1个,企业只需对接一站式平台即可办理所有的施工报建手续。程序数从35个缩减为16个,缩减比例超过50%。二是审批时间大幅减少。政府审批时间由原来的30天缩短至13天,缩短超过50%。该集团在横琴片区投资的澳门拱廊广场项目从取得项目用地到开展基坑施工大概只用了110天,压缩幅度超过30%,建设周期至少节约一年。三是资金成本有效降低。由于审批制度改革,项目最少提前动工6个月,仅财务成本就可节约2000万元左右,审批类费用降幅更是超过20%。

  为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广东自贸区一直在不断探索创新。比如进一步探索优化审批管理流程。在招投标环节,实施招标和投标“两阶段”备案,减少备案次数50%;实行“大环评”审批模式,对市政、交通、水廊道等基础设施类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统一编制、审核和批复;实行“大水务”审批模式,涉水审批事项减少50%,审批时间减少40%;建立第三方机构质量安全巡查机制,引入社会专业队伍,根据项目施工状态、类别、安全管理难度以及重大危险源数量等指标,对项目开展日常或专项巡查。

  特别是在加快推进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广东自贸区对外商投资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目前90%以上的外商投资项目已实现备案管理。“一照一码”改革拓展至海关、商务等8个部门,深入推进商事登记窗口与银行网点一体化改革试点,进一步拓展商事主体电子证照卡功能,推出全国首个具有单位结算卡功能的“电子证照银行卡”;试行“一颗印章管审批”,将企业注册与公安、税务、发改、人社、食药监、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的相关证照实行“一门式”审批,在全国率先实现1个工作日内“十三证三章”联办。

  构建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新体系

  天运国际物流(广州)有限公司于2009年2月在南沙保税港区注册成立,广东自贸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成立后,该公司报关部经理刘新生切实感受到了自贸区在通关效率和企业减负方面的不断优化提升。

  首先是节约运营成本。刘新生算了笔账:改革后海关实行先入区,后报关,企业自有车辆在南沙海关备案后就可以做区间运输业务,车辆运营成本方面每年节约达200万元;原本通关采用的是H2000QP系统,需要预录入排队,且需要收费,改革后采用海关主导的“互联网+易通关”软件,在办公室就能24小时免费预录入报关单申报及舱单运抵申报,光是这一项举措,企业在录入费方面就节约了5万元/月;原本申报进出口货物需要使用纸质手册现场申报,改革后采取了月度、批次集中申报制度,且各项业务都集中在“单一窗口”进行办理,也大大减少了窗口办事所需的人力财力成本。

  其次是效率大大提升。刘新生说,智能化卡口实施前,海关上班期间才能申请办理,每车次约0.5小时而且晚间无法作业,改革后采取了智能化卡口验放管理制度,实行全天无间断电子值守,园区与码头也实现了“一卡通”,采用电子关锁监控,无缝区港联动,作业效率成倍数提高;实行的快速验放机制使验放时间由原来的1个工作日缩短至4小时,查验时间缩减了60%以上;仓储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允许非保税货物与保税货物一同参与集拼、分拔、再进行集中申报,这一项措施提高了仓库利用率和货物周转率,车辆作业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如今,对非法检货物实行简易申报,对于普通货物实现了快速验放制度,通关效率已达到秒速。

  事实上,构建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新体系,进一步营造国际化、市场化和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一直是广东自贸区的努力方向。

  比如刘新生所提到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如今2.0版已上线运行,免除报关环节费用,边检、海事、港务申报业务全部通过“单一窗口”申报。“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机制进一步完善,制定数据共享标准并确定查验结果互认范围。政府部门、口岸单位和企业数据资源高度整合,推动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四流合一”,企业可通过平台一点接入、一次性递交满足监管部门要求的格式化单证和电子信息。

  还有创新口岸检验检疫服务模式。通过“货物检验检疫流程时长监控信息化管理系统”,广东自贸区内港口出入境货物放行速度大大优化,平均放行时间比全国低42.8%,平均签证时长比全国低71.2%。建立“一检通”信息化平台,企业可免费便捷完成绝大部分检验检疫业务备案和申报手续;提升“智检口岸”平台功能,推出全球质量溯源体系2.0版,涵盖食品、消费品、汽车等品类,共发码1528万个,溯源商品货值达366.42亿美元,已有150万人次进行溯源查询,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台和亚、欧、北美、澳等4大洲,赢得全球消费者的广泛信赖。

  完善以跨境投融资便利化为目标金融服务体系

  “在自贸区管委会的支持和推动下,前海金融资产交易所获批了金融资产跨境交易业务试点,并完成了全国首单依托于交易所平台进行的不良资产跨境交易业务,实现了境内银行直接向境外投资者转让不良资产的历史性突破。”前交所总经理唐斌说这话时,言谈间满是自豪。

  唐斌介绍,此次试点的意义在于,首先为不良资产的市场化、国际化处置开辟了新模式,真正把信贷风险释放到系统以外;其次,通过发挥交易所平台的价值发现功能,实现了金融要素的高效流转和资源优化配置;第三,为自贸区与国际资本接轨提供了新路径,推动了广东自贸区金融业对外开放,成为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里程碑事件;最后,为前海蛇口片区打通跨境资本渠道,有序推动各类型资产跨境双向交易流转,助力打造人民币区域性要素交易和定价中心奠定基础。

  一直以来,广东自贸区都积极探索跨境金融业务创新,加快完善以跨境投融资便利化为目标的金融服务体系。比如继续推动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推动区内企业开展跨境人民币资金集中运营业务和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推出全国首个跨境B2B的交易结算综合服务平台,成功发放首笔NRA跨境人民币贷款,招商局集团、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创兴银行、越秀交通基建(香港)和海航集团(国际)有限公司等先后发行“熊猫债”。截至去年11月,区内企业跨境人民币贷款备案余额超过1300亿元,实际提款金额405.6亿元;区内银行已备案人民币资金池29个,累计收付超过350亿元。

  还有实施外汇管理改革试点。深入开展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改革、外债资金意愿结汇等工作,继续实施QDIE和QFLP试点。截至去年11月,区内企业通过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试点政策在境内借款47笔,金额19.43亿美元;共有16家企业开展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业务,集中外债额度19.76亿美元。

  与此同时,推动跨境金融服务业务创新。率先启动粤港电子支票联合结算试点,通过试点银行机构在区内受理香港电子支票跨境托收,为客户办理香港电子支票的收款。截至去年11月,累计开展粤港电子支票联合结算业务102笔。加快推进跨境支付工具创新,推动公共服务领域支付服务向粤港澳三地银行业开放。

关键词:广东,试验区,复制,改革

责任编辑: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