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河北新闻频道 >> 社会万象

【中国@2016】2016中国诗歌:热闹处须冷静

来源: 光明网 作者: 2017-01-18 15:45:0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2017年,是中国新诗百年诞辰,备受瞩目和期待。其实,预热早已开始。2016年,“百年新诗”已成为热词。各种纪念活动此起彼伏,诗会、论坛、研讨会等层出不穷。那么,新诗究竟是创造了新的辉煌还是令人失望?相关争论持续升温,由表及里。就这样,围绕“百年新诗”构成了一个特殊的话语场,吸引了小说界、音乐界、影视界甚至美术界的浓厚兴趣、密切关注,诗歌跨界现象越来越多。凡此种种,都从不同方面提升了诗歌关注度。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以各类诗歌节的创办为标志,诗歌活动由前几年零散的诗会,逐渐走向固定化、大型化、常态化和国际化。其中,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创办较早,久负盛名:2007年至今,每两年一次,已成功举办5届,成为七大国际诗歌节之一。2016年,上海国际诗歌节、武汉诗歌节、成都国际音乐诗歌季、鼓浪屿诗歌节等相继举办,使诗歌领域更加热闹,更有看点。一方面,地方政府有意将诗歌节打造成文化品牌,值得鼓励。另一方面,对于诗歌本身也有积极意义,有利于诗歌传播的日常化、普及化,加大人们对诗歌的认同感、参与感,从而推动诗歌发展。

  除此,2016年,微信、电视等大众媒体也逐渐深度介入,为弘扬诗歌文化贡献力量。例如,“为你读诗”公众微信,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吸引和聚拢了一大批诗歌爱好者。“每晚十点,给灵魂片刻自由”,成为许多人临睡前的必修课。再如,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节目继续热播,将明星和文化、娱乐和诗词有机融合,作出了有益探索。四川卫视的《诗歌之王》,将诗歌文化与音乐形式巧妙结合,让诗歌参与到流行文化的建构当中,促进诗歌重回大众视野。如是,用流行歌曲推广诗歌,让观众耳目一新,爱上诗歌。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则于2016年2月12日首播,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带动全民重温熟悉的古诗词,感受和分享诗歌之美。诗歌的触角,逐渐伸向社会各个阶层和角落。

  与此同时,各类诗集、诗歌选本陆续出版,琳琅满目。例如《中国新诗百年志》《中国新诗百年百首》《2016年中国诗歌精选》《2016年中国诗歌排行榜》等。个人诗集出版更是呈井喷状态。长江文艺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等还特别成立了诗歌工作室、诗歌分社,专门负责相关事宜。随着阅读的深入和视野的开阔,翻译诗集也开始畅销。近年来,辛波斯卡、布罗茨基、艾略特、庞德、惠特曼、米沃什、希尼等外国诗人的作品集不断再版或接连推出,增进了国人对西方诗歌、诗论的了解,有助于中西诗歌文化交流。2016年,日本诗人石川啄木、韩国作家高银、西班牙诗人洛尔迦、奥地利诗人里尔克、以色列诗人耶胡达•阿米亥的诗集《事物的味道,我尝得太早了》《春天得以安葬》《死于黎明:洛尔迦诗选》《里尔克诗全集》《噪音使整个世界静默》分别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新星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作家出版社出版。诸如此类。另外,中国诗歌走向世界的进程也明显加快,在各大国际诗歌节上,经常能看到中国诗人的身影。

  这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都是值得肯定的诗歌现象。但认真反思,其实也暗藏隐患。过于热闹,往往也导致沉渣泛起,泡沫增多。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诗歌创作,原本是一种个人化写作,是一种煞费心血的艰苦劳动,需要抓得住灵感,耐得住寂寞,写得出真情,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积累、沉淀和打磨。如果诗人总是奔走于各种应酬活动、热闹场合,热衷于自我营销,忘了自己的本分,那么是否还能写出动人的诗篇?恐怕很难。写作是一件神圣的事情,尤须认真对待。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是诗歌发展的重要机遇。大浪淘沙、优胜劣汰,是诗人的命运。唯有好作品,才能立得住。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新诗既名“新”,则以创新为要旨。一方面,新诗是古老汉字的重组和创新;另一方面,诗歌界也有一个共识:没有翻译就没有新诗。新诗是在向西方诗歌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开放的产物。中国当代诗歌,也应贯通古今、融会中西,既坚持自身的主体性、独特性,又具备多样性、多元化的诗歌风格。“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方能创造辉煌。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创新须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之上。中国古典诗歌、百年新诗,以及西方现代诗歌,均可谓当代诗歌的传统。在坚守这三大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积极进取,方能有所突破。伟大的时代、火热的实践,是诗歌创作的源头活水,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诗人们应当主动把握机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创作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伟大诗篇。

关键词:新诗,瞩目,层出不穷,百年

责任编辑: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