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河北新闻频道 >> 新闻调查

【长城“财”发现】老年人亟须补上“理财”课

来源: 长城网 作者:李晓爽 2016-12-04 09:12:17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读:为了减轻子女的赡养压力,提升生活品质,不少拥有一定积蓄的老年人会投资理财,“靠自己养老”。不法分子正是看准了这一点,给老人“下套”,导致老人赔上了养老金,还搭上了健康的身心。金融风险和健康风险面临的两大主要风险,都有可能将老人的晚年生活置于危机之中。

  清华大学公管学院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广君表示,老年人知识结构落后和风险识别能力缺失是金融骗术能够得逞的主要原因,对老年金融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和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老年人需要补上“理财”课。

  量入为出 现金是准绳

  一般来讲,老人的个人财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合法收入,如退休金、奖金、利息、入股分红、亲友的赠送等;名下的房产;存入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生活用品,如贵重交通工具等;文物,如书法、绘画、陶瓷、玉石等具有一定价值的物品;图书资料,如有价值的书籍、报刊等;可循环生产使用的土地、林木、牲畜等。每位老人的财产构成不同,但不外乎以上几类,在清算自己的财产时,可以对照这几个方面,做到不缺不漏,心中有数。

  需要注意的是,老人在估算经济能力时,一定要把流动性因素考虑到。有的资产变现难,可以当作保障生活的“老底”,在日常消费、理财时,要以能攥在手里的现金数目为准绳。

  小心陷阱 贪小便宜吃大亏

  今年重阳节前夕,福建厦门警方破获了一起案件,涉案资金高达2400余万元,118名受害者中,绝大多数是老人。警方介绍说,骗子一开始在街头散发小传单,称凭单可以免费领取米、油等,吸引了不少老人的注意。当老人们领完礼品后,该公司便大力宣传所谓的投资理财项目,称如果投资100万元2年期,每月返还本金和利息6.5万元,两年以后就变成156万元。很多老人动心了,纷纷将养老金取出,投给该公司。事实上,该公司虽然存在,但已经资不抵债。

  高收益、高回报是很多理财陷阱的共同特点,有的理财产品甚至宣称有高达40%的回报率。老人一般对理财知识了解不多,盲目追求高回报率,一念之差上了当。

  稳健增值 给后半生留本

  老人要保留一定数额的存款,一旦发生特殊情况急需用钱,能够及时变现,避免遭受过多的损失。另外,也可适当买一些无风险、收益比存款高的短期国债,期限以不超过3年为宜。这类储蓄型理财最好占全部资金的50%以上,以保证安全。

  风险投资的比例最好不超过资金的15%,包括购买股票或基金,避免遭受过大的损失。其中,建议基金投资以保本型为主。老人也可以购买容易变现的银行短期产品,但不要投资收益比较高的理财产品,因为收益越高,风险越大。

  无论理财项目看起来多划算,有些底线是不能触碰的,例如尽量不要把房产抵押,一定要给后半生留个保障。

  一些金融机构已经开始了老年金融业务的尝试。比如,兴业银行推出了安愉人生专属综合金融服务品牌。安愉人生除提供理财、基金、信托等多样化金融产品外,还构建了一个完善的增值服务体系,包括健康管理、法律顾问、老年学院等。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胡继晔表示,银行体系天然地和每个老人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老人最相信的就是银行,而且银行的网点遍布每个社区,所以老龄金融和银行的结合应当也为银行下一步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多的新增长点。

  这些骗局要看清

  有些不法分子通过成立“基金管理”“投资基金”“理财咨询”等公司,以及在高档写字楼办公等,给犯罪活动披上合法外衣;有些假借国家、区域或者行业的发展政策,编造项目名称;有些采用请名人做广告、办理公证、投保等方法,夸大项目前景,虚构“发财机会”;不法分子吸引老年人的另一大“法宝”是小便宜。例如送日常用品、组织游玩、打感情牌等。老年人要提高防骗意识,牢记“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不迷信所谓“权威”,远离可疑人员。

(据中国经济网、扬子晚报综合整理)

关键词:“财”发现,老年人,“理财”课

责任编辑:赵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