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河北新闻频道 >> 社会万象

今天,我们依然出发 ——写在第十七个记者节

长城网 作者: 2016-11-08 08:07:25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11月8日,第十七个记者节,我们依然出发。

  我们曾在暴雨中穿行,夜访邢台市七里河溃堤抢修工地;

  我们曾在悲恸中奋进,寻访和传扬李保国那不灭的精神;

  我们隆冬时节在阜城县许家铺村的蔬菜大棚,和村民们一起听扶贫干部李双星讲“脱贫课”;

  我们在北京现代沧州工厂,见证协同发展的步伐……

  过节,我们不停步。因为信念在肩上,理想在路上。

  聚焦发展主题,传播河北好声音

  “他们少有闲暇照顾4岁女儿,却在不到一年间走遍了全省大部分贫困地区。”11月6日,在我省第十七个记者节主题活动录制现场,河北日报记者赵威、潘文静这对扶贫报道“夫妻档”的故事,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出差、熬夜、放弃节假日,这几乎是每一位记者的工作常态。

  一年来,河北日报记者聚焦中心工作,在省两会、全国两会上,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中,在脱贫攻坚一线,推出一批批重磅报道。

  今年全国两会上,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首次采用集团方阵的形式,从河北日报、河北经济日报、燕赵都市报、河北新闻网和“两微一端”新媒体抽调24名编辑记者组成前方报道团队。

  《协同发展,精准发力促落实》《转型升级,激活发展“双引擎”》《脱贫攻坚,精准施策拔“穷根”》《生态治理,合力建设美丽河北》……全媒体联动,全景式展现,一批鲜活报道接连刊发。

  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日报与京津两地党报首次实现协调联动,共同策划推出有关专栏。

  2月9日,农历大年初二,河北日报记者刘清波独自踏上开往天津西站的G6282次列车。这个春节里,三地党报的20多名记者深入企业、农村、旅游景点采访,推出“新春走基层·年味京津冀”专题报道。

  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为河北改革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9月14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到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看望慰问新闻工作者,对集团宣传报道工作给予肯定。

  报道重大典型,讲述河北好故事

  “李保国老师太忙了。为了能给老百姓多做点事,每天都是从这个帮扶点奔波到那个帮扶点。”河北日报记者霍晓丽清楚记得,那一天,她在车上的采访时间累计有6个小时。

  随着《愿做太行一棵树》《“农民教授”》《“科技财神”》等一批报道在河北日报刊出,李保国35年扎根太行山区的事迹引发巨大社会反响。

  “李老师今天凌晨去世了。”4月10日,噩耗传来。

  “上次采访李老师时,他的精神头比我们年轻人还好。”河北日报记者王敬照难以置信。

  当日下午4时,河北日报官方微信平台发布《痛别“太行新愚公”,李保国教授今日凌晨走了》,24小时内浏览人数突破10万人次,网友评论留言超过1300多条。

  4月12日,通讯《李保国的最后48小时》整版刊发;4月25日,通讯《太行山作证——追记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头版头条刊发。

  典型人物,映照时代风骨,引领潮头所向。

  一年来,河北日报记者深入基层,先后推出《“李扶贫”治穷记——记阜城县扶贫办主任李双星》《大棚里的“玉兰花”——记邢台优秀大学生村官、临西县李楼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徐培培》《拼将此生富乡亲——记滦平县周台子村党委书记范振喜》等多个人物典型,一个个河北好故事,一曲曲燕赵慷慨歌,传播愈广,根植人心。

  牢记责任使命,急难险重见本色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

  用这句话形容奔赴抗洪救灾、重建家园一线的记者,并不为过。

  7月下旬以来,我省局部地区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在中央领导关心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一场抗洪救灾、重建家园的战役在灾区展开。

  3个由文字、摄影、网站和全媒体工作室共17人组成的全媒体记者小分队,分赴石家庄、邢台、邯郸受灾严重地区采访。

  辗转6个重灾县(市、区)的30多个受灾村,白天路上跑,晚上来写稿。记者小分队每天都要工作15个小时以上。

  20天时间,河北日报记者采写报道480篇。《中流砥柱》《铜墙铁壁》《众志成城》《自强不息》——系列长篇通讯“慷慨燕赵抗洪歌”接连整版推出,全景展现党群一心、军民一心的抗洪壮歌。

  紧紧抓住抗洪救灾和灾后重建中读者关心问题,刊发《农业应急减灾专家为您支招》《遭遇暴雨山洪如何避险自救》《洪灾过后如何防大疫》等报道,详尽及时,指导性强,广受好评。

  报道感染力从何而来?

  “到灾区一线,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这是记者们的响亮回答。

来源: 河北日报

关键词:记者节,河北,出发

责任编辑:刘朋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