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河北新闻频道 >> 社会万象

村规民约孕育文明新风 让“份子钱”回归原有意义

长城网 作者:芦静 2016-07-25 07:43:03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我们初步算了一下,与往年相比,今年全村办酒席的场次减少了85%左右,为老百姓直接节约资金300余万元。”云南文山天保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德明告诉记者,为村民节约如此之多份子钱的,是一份全体村民“签字画押”的“村规民约”。

  “村规民约”勒住份子钱值得推广

  值得探索

  近年来,攀比成风、居高不下的份子钱已成泛滥之势,既影响社会风气,又增加民众负担。正如报道指出,为了收回随出去的礼金,村民们琢磨如何收回本钱,办酒席的名目越来越多,红白喜事、满月、周岁、办寿、建房、搬家等,甚至有的村民50岁、40岁也开始办寿宴。可以说,这种已呈恶性循环的随礼之风,必须得到遏制,而村规民约不失为一种值得探索的方式。

  还“份子钱”一个清白

  这一“村规民约”只有三条,其中第一条规定,“厉行勤俭节约,反对大操大办。满月酒、周岁酒、70岁以下办寿宴、新建房屋等一律不能下请柬请客”;第二条规定“禁止打麻将、打牌等一切赌博活动”“如有违反,取消全家的惠农政策”“取消低保等惠农政策”。规定虽然简单,但却实实在在地刹住了当地名目繁多的“办酒风”,勒住了已经变味了的份子钱。

  勒住人情消费

  乡村人情债是一个老话题。不仅天保村,在全国很多农村,这种畸形的人情消费都不同程度存在,沉重的份子钱是压在很多村民头上的一座大山。这种变味的人情往来,不仅让一些人因此致贫和返贫,还严重损害着消费文明。此类情况,归根结底是一种面子心理和攀比心理在作祟。一些人正是碍于面子,才勉为其难,不顾一切地加入其中,被人情债所“绑架”。不仅婚丧嫁娶、起房盖屋、搬家开业大操大办,就连孙子百天等细微小事也大操大办。而且,一些人给别人随了礼,因此就要千方百计、巧立名目地将送出去的礼金捞回来,于是就不管大事小事一律操办宴席,导致人情债愈演愈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天保村通过“村规民约”,对乡村人情消费进行约束和遏制,体现出一种制度化治理。这种遏制,不是简单粗暴的阻止,一味干涉,一律禁止,而是有选择性地限制。比如对于婚丧嫁娶这类重大事件,是可以适度操办的,但是对满月酒、周岁酒、70岁以下办寿宴这样的“小事”则进行禁止。有许可有禁止,因事而论,既照顾到人情,又防止变味,这种规定体现出了人性化,符合村民消费心理,也减轻了村民人情负担,因此具有积极意义。

  治理份子钱离不开村规民约

  有配套处罚措施

  对违反者,将“取消全家的惠农政策,取消低保等惠农政策”。应该说,对村民相当重要的优待政策,一旦因违规被取消,将使违规者受到极大影响,能够督促其认真对待村规民约。值得说明的是,此处罚措施并不违法,也未侵犯村民合法权利。因为低保等惠农政策属于村民的预期可得利益,不属于合法财产权利。而且,对于违反规定办酒席者,有理由据此认定其铺张浪费,不符合低保条件,理应将惠农名额让渡给更需要的人。

  与此相对,一些地方政府面对难以遏制的随礼之风,曾发出公文予以管控。但却招致公众情绪反弹,按说,公文只能约束党政干部及公职人员,随礼之风毕竟属于公民个人之间的私事。即便五花八门的酒席引发怨气,影响社会风气,公权力也不宜过度干涉,只能加强引导,并通过自身良好的作风引领朴实的民风。而村规民约则属于基层群众自治范畴,只要程序合法,内容合法,就可以用来遏制“办酒风”。

  形成道德压力

  尤其是在农村这样的熟人社会,“脸面”最重要。哪怕是毫无缘由的酒席,都要随礼,否则就会得罪邻里亲朋,孤立自我。由此让正常的人情往来变异成借酒敛财、借债随礼这样的恶性循环。假使这一遏制滥办酒席的村规民约能得以有效执行,那么违规者不仅得不到好处,而且颜面尽失并被孤立,最终得不偿失。相信村规民约能够形成道德压力,让人情往来少些攀比风和金钱味。这种靠村规民约促进移风易俗的做法如果能取得良好成效,就有必要被其他地方借鉴。进而与党纪法规共同发力,遏制变味的人情往来,培育健康的社会风气。

  农村成为份子钱的“重灾区”值得反思

  农村熟人社会,有好也有烦。亲朋好友、乡亲之间联系紧密、来往频繁,有啥难事一呼百应、守望相助,这是好事。不过,“圈子化生存”也有不少烦心事, “份子钱”就是其一。一是名目繁多,农村份子钱已从最初的婚丧嫁娶,扩展到孩子满月、生日、上学、当兵以及老人过寿、生病、搬家等等;二是行情看涨,份子钱数额近年水涨船高,一路飙升到数百甚至上千元;三是人心不古,有的人为了赚钱,一年能摆两三次酒,摆完了“生日宴”,摆“升学酒”,一年下来,光份子钱就收不少。你盯着份子钱办酒席,别人也不傻,不会老做“亏本生意”,于是办酒席、收份子钱在一些农村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成为一种“新乡愁”。有农民编顺口溜:年年办酒有搞头,两年办酒打平手,三年才办冤大头。

  不论如何玩,“份子钱游戏”最终成为一种负和博弈:送出去、收回来,总额不见得减少,但在这过程中,大摆酒席、铺张浪费不可避免,还可能耽误生产。哪怕身在农村,许多人对此也是深恶痛绝,很多时候随大流,不过是人在江湖。一些农村也开始觉醒,想办法叫停疯狂的“份子钱游戏”。如云南文山天保村,为了对份子钱陋习说“不”,由全体村民“签字画押”,形成村规民约。

  应该说,份子钱本身并没有问题。一方面,在农村这样一个熟人社会中,份子钱维系了农村社会最低限度的人情往来。在婚丧嫁娶各种活动中随份子,就像给机器注入润滑剂,对维持农村社会良好运转大有帮助;另一方面,农村份子钱散发出浓浓的互助性质。在过去,农村的生产方式比较落后、生产效率比较低,婚丧嫁娶等家庭大事,仅靠一家一户难以完成,往往需要邻里乡亲、亲朋好友伸出援手,于是便有了凑份子钱这回事。问题在于,如今份子钱已经变味甚至异化,一些人办酒席收份子钱,早就超越上述两种目的,敛财目的太明显,游戏就不好玩了。

  农村成为份子钱的“重灾区”,法律法规管不到,签订村规民约或许是个好办法。形成共识、签下保证,对村民是一种行为约束,对村干部是一个管理依据。一些人开始难免不适应,甚至言行不一,若有一个强有力的村干部班子,严格以村规民约治村,久久为功就会养成一种风气。此前有报道称,山东淄博的南太合村,早在30年前就订立了这样的规矩:无论红白喜事,主人不准大操大办,留下来吃饭的只有近亲属,份子钱一律只有5角钱,据说这个规矩一直坚持到现在。

  (据法制日报、广州日报、广西日报、红网等综合)

来源: 长城网

关键词:村规民约,份子钱,文明

责任编辑:张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