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重庆篇]成渝陆路交通“蝶变”之旅
2016年5月13日晚上7点多钟,重庆火车北站北广场。 夜幕降临,广场周围的灯光早已亮了起来。 从成都东开往重庆北的G8543次列车缓缓停在了站台。 车门打开,汪筱玉左手捏着车票,右手提着简单的行李第一个走了出来。 坐上出租车,望着车窗外不远处小区楼上的点点灯光,汪筱玉疲倦的脸上露出了微微笑容。 那点点灯光,像天上的繁星一样美丽,让人感到特别温馨。汪筱玉心底油然生出一种迫切的归家感。 在过去近30年时间里,早已在成都成家立业的汪筱玉一直穿行在成渝双城之间。特别是近年来父母年迈多病后,她更是成了“周末候鸟”,几乎每周都要回渝陪伴双亲,尽一个女儿的孝道。 “有首歌不是唱么,‘曾经以为我的家,是一张张的票根……’以前,这一张张车票串连起了我的两个家,只是那时候觉得两个家远在天边,现在却是近在眼前。”看着仍旧捏在手里的车票,汪筱玉轻轻地说。 往事如烟堪回首 ——一条成渝铁路背后的艰辛故事 “一唱那成渝路,有话说从头。四十年来说修路……四唱那成渝路,通车到成都,四十年希望实现了,鞭炮响连天……” 2016年5月14日一大早,82岁的邻居吴春银大爷就来汪筱玉的父母家串门了。 才进门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吴大爷就开始边打拍子边哼唱起《四唱成渝路》。 吴春银曾经是成渝铁路的筑路工人。 1950年6月15日,成渝铁路正式破土动工,当时有10万民工参加筑路。 “那时候修筑铁路,不得不在沿途的山坡沟壑中安营扎寨,常常与工友们晚上睡稻草、盖草席。条件异常艰苦,但大家的干劲很足。”吴大爷说。 但由于物质匮乏和技术落后,刚修铁路时效率并不高。 “我们就利用休息时间找到专业人员学技术。缺少生产生活用具,我们就自己动手制造扁担和锄头。”吴大爷沉浸在遥远的记忆中。 为保持施工进度,在缺少大型机械设备的情况下,他们就用火把照明,夜以继日,使用钢钎、大锤和十字镐等简便工具开凿路基,工程一点点向前延伸。 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战,1952年7月1日,一声汽笛长鸣,精心装饰的一台蒸汽机车拉着车厢缓缓驶出重庆菜园坝火车站,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运行,抵达成都火车北站。 由3万多解放军和10万民工修建、全长505公里的成渝铁路正式通车。 但是,由于修建时面临各种困难,导致这条铁路先天不足。 1988年,在成渝铁路通车30多年后,汪筱玉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成都工作,并成家立业。 当时,成渝间的通道只有318国道和成渝铁路,而后者成为汪筱玉回渝的首选。 “505公里,时速只有40公里,一般坐晚上的火车,在车上蜷缩一夜,第二天清晨到达。由于还是蒸汽机车,每过隧道,都会煤烟扑面、气味呛人,下车后整个人都是灰头土脸的。”回忆那时坐车的情景,汪筱玉感觉仍历历在目。 不用扬鞭自奋蹄 ——成渝高速公路的迎头追赶 1995年,这样的情况得到改变。 当年9月,成渝高速公路全线通车,成渝间的时空距离,由铁路的12个小时左右缩短至高速公路的5个小时。 吴春银的儿子、曾经在重庆市道路运输协会成渝高速直达客运分会运调中心工作的吴三勤,见证了成渝公路客运的发展变化。 他至今记得,第一天跑成渝高速的大巴车只有7辆,但全是售价200多万元的豪华客车。“当年,200多万元的大巴车在中国根本就找不到市场,成渝高速直达客运率先为这种车型开辟了市场”。 良好的车况及时间的大幅缩短,迅速将大批往来成渝的客流,从成渝铁路引向了成渝大巴。 汪筱玉回家时也开始改乘成渝大巴。 “真是舒服,车大、位置宽敞,开得稳,时间还短。”汪筱玉感叹。 随后,铁路部门因为客流急剧萎缩而调整运力,停开了两趟成渝列车。这刺激了更多的成渝大巴投入市场。 “开通当月,豪华大巴就增加到了几十辆。”吴三勤回忆说。 开通当年,最高峰时投入运营的成渝大巴车多达300多辆,日发送乘客平均5000人次。 但是,在成渝大巴越来越多的同时,常常坐大巴往返于成渝间的汪筱玉见到的交通事故也越来越多。 “最惨烈的一次车祸,是有一年春节坐大巴返回成都,龙泉路段近百辆车的连环交通事故,车翻到路边的、小车钻到大车底下的……”说起那次车祸,汪筱玉仍心有余悸。 这让她心里常常都是沉甸甸的,以致后来每次路过龙泉路段时,脚趾头都抓得紧紧的。 成渝演绎“双城记” ——“子弹头”时代的同城生活 2006年,成遂渝铁路建成通车,成渝之间第二条铁路客运通道形成。铁路运行时间缩短至四个小时,成渝两地之间的空间距离进一步缩短。 “盼了十多年,成遂渝铁路终于通车了,并且是双层车体,而且车票也比原来便宜了近一半。”汪筱玉介绍。 但是,汪筱玉仍然感到苦恼,由于车次少、车票便宜,她经常买不到票。 这样的情况在2009年9月26日,首趟被称为“子弹头”的和谐号动车D5122次列车正式开通,运行时间进一步减少到2小时20分钟以后愈发明显。 2010年5月初,汪筱玉的妈妈突然病危。 汪筱玉急于回家,在好一番忙碌后,她还是没能买到最近车次的车票。 “最后被迫从‘黄牛’手里买高价票才回的家。”汪筱玉说。 再后来,她开始每月两次甚至每周一次回家探望父母的时候,都要提前几天才能买到周末的票。 “运气不好买不到票,就站两个小时回来。”汪筱玉感叹。 2015年12月26日,汪筱玉又迎来了好消息。 这一天,成渝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并从2016年1月10日起,日开行32对动车组列车。 “耗时更短了,而且沿线都是人口密集地区,旅游、休闲都不错。车次安排也趋于公交化,我可以想走就走、想回就回,不用每次都提前抢票。”看得出,汪筱玉的心情轻松了不少。 2016年5月15日下午5点多,在重庆度过周末后,汪筱玉又登上了返回成都的G8542次列车。 “成渝两地之间,我前前后后穿行了近30年。这些年来,我充分感受到了交通发达带来的变化。成渝高铁通车后,我又见证了一个新的时空格局,这让我对两城的未来充满了新的期待。”汪筱玉表示。 |
关键词:治国理政新实践,重庆,交通 |